美丽的苗寨
重庆彭水网(冉梓彤 彭水第三小学 指导老师 龚惠玲)爸爸结束了三年驻村工作。去年国庆节,爸爸再次带着我和妈妈游访他的驻村地——鞍子镇罗家坨苗寨。
一路轻歌、一路笑语,一路是尽收眼底的秋色长天。车子从彭水县城出发,经二级路到乡镇通达路再转入罗家坨苗寨的通畅路,虽然路窄了,但依然是那么的整洁平坦。一个小时后,到达了我心心念念的苗寨。
这是三年前爸爸带我来过的苗寨吗?寨门前的荒芜坡地已建成绿植葱茂的停车场,寨门油漆铮亮,寨门前的腌腊肉、打糍粑、盘情歌等民俗雕塑栩栩如生,寨内照壁石上镌刻着《罗家坨苗寨赋》,传递着苗寨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民俗。沿着带有岁月印记的青石板路,我们穿行在苗寨的田野屋舍间,袅袅炊烟犹如薄雾环绕在苗寨上空,耳边是和洵的鸡鸣狗吠,更有村妇童叟或嘹亮或浅吟的盘着苗歌“娇阿依”。树林里,叶儿正红,蜂飞虫鸣;地里,碧绿的蔬菜叶片上露珠滴答;田里,鱼儿漫游,荷梗下酣睡着清甜洁白的莲藕;院坝里,四季桂和秋兰散发着浓郁的花香;村级服务中心,AAA级旅游景区的牌匾灼灼生辉……醉了、醉了,好一幅和谐共生、美美与共的乡村画卷!
三年间,罗家坨苗寨华丽转身,发生了惊天巨变!变化的奥秘在哪?正当我疑惑时,爸爸就被一位眼快的大爷认出来了,他激动地喊到“冉书记回来了!”听到喊声,一拨拨村民很快就聚拢来,围着爸爸交谈着,大婶们则忙着张罗饭菜。在温暖的火塘边,我们品尝着苗寨原生态的饭菜,爸爸和村民们咂着土酒,畅谈着苗寨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在他们的畅谈中,我心中的疑惑得到了答案。
爸爸刚来时的罗家坨,只有一条坑洼不平,车子几乎不能行走的土路通向村外。由于缺乏引导,村民们捧着一个金饭碗过着十分贫穷的生活。当时的苗寨由于村民们喂养了大量的牲畜,人行路上畜禽粪便到处都是,行人几乎无处下脚。土货出不去、游客进不来、群众不能富,是苗寨无奈的昨天!
爸爸驻村的三年,正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三年。村里经过调研,很快确立了改变寨容寨貌,挖掘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爸爸和他的战友们没日没夜地召开群众会宣传动员,争资金,跑项目,改变村民的生活习惯,订立村规民约。习惯的改变和思想的转变是最艰难的,在搬迁猪圈和改建厕所时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当时养猪收入几乎成了村民油盐钱的主要来源,如果把猪圈搬到寨子以外,将会造成极大的不便。关键时刻,寨内七十多岁的老党员罗顺奎主动站出来说:“冉书记,我是党员,我带头搬!”“我也搬!”入党积极份子罗均也说。正是党员同志们掷地有声的“我也搬”,三年间,搬掉了村民旧的习惯、陈的思想,搬来了苗寨村容靓丽、基础完善、产业兴旺的今天!
酒酣处,一位年轻后生激动高语“我们有AAA级景区的招牌,有‘苗妹香香米’、‘风萝卜腊猪蹄’、‘小米花生’、‘糍粑老腊肉’香味四溢的土味土货,一定会在乡村振兴中迎来苗寨更加美好的明天!”
傍晚,爸爸牵着我的手走在苗寨的青石板路上,路过一户户洋溢着热情笑脸村民的家门口时,我仿佛又看到了爸爸趁着夜色走进一户户村民家里的背影,刹时我感觉到爸爸的背影高大起来,一种信仰的力量传遍我的全身,我在心里暗暗地对自己说,长大后我一定要成为一个像爸爸一样平凡的共产党员。
“何其有幸,生于华夏。”我们是幸福的一代,更是奋进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