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首页>新闻频道>时政>
§当前位置: 彭水首页>新闻频道>时政

科技为民 奋斗有我

彭水日报发布时间:2020-06-0409:39:50
今年5月30日是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为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本报开辟“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特刊”,对全县农技协、科技教师、抗疫工作、“三长”、十佳科技创新能手等方面的10名优秀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报道,积极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中国彭水网 今年5月30日是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为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本报开辟“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特刊”,对全县农技协、科技教师、抗疫工作、“三长”、十佳科技创新能手等方面的10名优秀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报道,积极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为孩子打开科技之窗

徐永权,彭水第三小学信息技术中心主任。从教28年的他热爱“科普及社会服务”(科技教育)工作。近十年来,他全身心投入科技教育工作,为彭水科技教育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堪称彭水科技教育的领航人、排头兵,为彭水科技教育树立一面旗帜,点燃一片激情。

为了更好地给全县中小学生普及科学知识,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徐永权不断探索,总结的“讲、听、看、说、写、做”科技教育六字法,在重庆市中小学科技辅导员培训会上作了专门的经验交流,获得了广泛认同,凡运用这“六字法”进行教学的学校,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徐永权与他人合作编著的《创新——创新知识系列读物·小学》,是一套很适合小学生的科普教材,为广大科技老师从事科技教育提供了范本,指明了方向。

同时,针对彭水科技老师量少质弱这一情况,徐永权四年前向县科协、县教委建议加大对全县科技教师的培训,建议得到采纳后,他亲自拟定培训方案,无偿为全县科技老师上示范课、公开课、作讲座,将最前沿的科技教育理念和自己的研究成果及时传递给一线科技教师,在他热心专注地指导下,彭水科技教师团队迅速成长起来,整体提高了彭水科技教育的水平。

近几年来,在徐永权和全县科技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彭水科技教育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连续5年被市科协评为“优秀组织单位”,在第三十一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县科协荣获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等八部委联合表彰为“基层赛事优秀组织单位”。

一路耕耘,一路芬芳。因为徐永权的辛勤付出、独特的辅导方法,温暖了学生的心田,激发了学生的热情。近几年来,他带领全县科技老师和热爱科技的中小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屡次获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赢得了一块又一块奖牌。在今年3月底结束的第34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徐永权辅导的冉琨翔同学斩获一等奖。

作为彭水科学传播专家分团副团长、科技教育首席科学传播专家的徐永权,多次被评为全国、市级、县级优秀科技指导教师,县人民政府3次授予他“彭水自治县青少年科技创新园丁奖”。

(全媒体记者 任 会)


种植辣椒促民增收

廖元江是彭水印洁辣椒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新田镇辣椒种植专业技术协会成立于2015年4月,位于新田镇红旗村1组,现拥有5间加工热烘房、600余平米仓库及交易场所、100吨冷链库1座、是一家以“公司+协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集产、研、供、加、销为一体的新型辣椒种植专业技术协会,主要从事辣椒王朝天红及艳椒系列生产经营,兼营农业生产资料,农业科技示范推广。

“辣椒种植初期,很多农户不愿意种植辣椒,害怕种植出来的辣椒没有收益,协会立即通过研究决定,建立保护收购机制,任何时候不受市场价影响、凡是入会会员和新签约的农户,坚持以每斤1.5元的最低保护价随行就市和收完收尽原则收购辣椒,使入会会员和农户有了农产品的价格和销售保证。”廖元江说。

廖元江介绍,经过几年时间的发展,辣椒产业已覆盖新田镇,桑柘镇,诸佛乡,龙塘乡4乡镇14村42组,带动农户656户、1960人,其中贫困户156户600余人。合作社现有社员600户,1640人,其中贫困户156户、600人,专(兼)职工作人员16名。

合作社根据辣椒的生长和成熟特性,选择海拔落差不超过400米的地块种植辣椒,使辣椒播种期、成熟期和收获期大体相同,确保商品椒品质基本一致。农户种植一亩辣椒可以采收鲜椒2000-3500斤,收入3000-5000元。协会以科技与农资配套的方式立足辣椒基地建设。现有基地2156亩,成功打造了以“辣椒王朝天红”优质辣椒为主导的系列产品。协会严格实行“六统一”标准化生产技术,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铸就了产品的“辣、香、纯、”优秀品质。产品受到武汉市场及全国各大调味品企业的亲睐。

协会种植技术依托西南大学植保系丁伟教授及谭杨国专家领衔的专家团队为技术支撑,采取集中培训、分片负责和点对点微信网上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合作社基地覆盖面大,最远的基地有100公里左右,为了及时解决农户的种植技术需求,合作社把所有种植户及部分专家建立一个微信群,重大病虫害防治通过微信进行沟通,种植户在辣椒种植过程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病害,种植户拍图片发到群里由协会和专家会诊,并及时下药解决问题,选择科学的防治路径、大力开展技术普及活动,集中田间地头和院坝培训,将种植技术手把手地传导给全体农户。帮助农户高效解决了棘手技术难题,增进了协会的凝聚力,提高了农户的生产技能,为农户的增产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全媒体记者 杨春燕)


战“疫”一线显担当

敖琴攀,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主任护师,也是重庆市第14批援鄂医疗队队员。

“在国家和人民需要我的时候,不管我的能力如何,我必须挺身而出,做自己该做的事,做自己能做的事,用实际行动诠释一名医者的责任和担当。”敖琴攀说。

敖琴攀介绍,今年2月21日,重庆第14批援鄂医疗队在江北机场“会师”。2月25日重庆援鄂医疗队第12批、14批在武汉接受“整编”,最后她们50位姐妹分配到了一个战队,接管了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十五病区。

“当接到领导安排我担任十五病区护士长时,我既紧张又兴奋,虽然在临床干了30年,做护士长16年,但那些都是过去,护理工作大到人命关天,小到鸡毛蒜皮,我明白从现在起,我必须清空自己,从零做起。”敖琴攀说,在她们科室,既有成熟老练的70后,又有精明强干的80后,还有朝气蓬勃的90后。她是工作经历最长的,更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

“最初,大家为了便于交流,更紧密的合作,非要求与自己医院的同事一起搭班,很能理解,我们来自25家医院,各家医院的文化不尽相同,各自的管理模式也存差异,大家为了工作能尽快进入状态,努力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大家争先恐后、积极担当,都想着把一名合格护士的最佳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后来我们不论和谁搭班,都能愉快的完成工作。”敖琴攀说。

在武汉,敖琴攀她们每天重复着自己的角色,穿梭在病房,为病人做治疗、生活护理、心理疏导,一项接一项,乐此不疲。

从去武汉到结束回来,敖琴攀一共就休息了2天,能成为重庆援鄂医疗队中的一员,参加武汉一线抗疫,对她来说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情。在武汉,他们相互关爱、彼此协助,从最初的点头微笑,到后来通过眼神便能读懂彼此。大家在一起团结合作,与千千万万的一线抗疫战士一样,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确保人民生命安全与健康。

“作为一名普通的医护人员,履行自己的职责,是我们的本职工作,我们每一个人,都为自己去武汉前线抗疫,而感到荣幸和自豪,这将是我们人生难忘而光荣的一段经历。”敖琴攀说。

(全媒体记者 杨春燕)


科技助力脱贫攻坚

李永均,县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联合会理事长,后里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早年,李永均在一家生物研究所做销售期间,看到了紫苏蕴藏的商机,于是把紫苏作为他创业的目标。自2009年起,李永均先后成立了重庆市黔中道紫苏种植专业合作社、彭水县紫苏专业技术协会,发展平行专业社2家,搭建生物技术公司1家,在县科协的指导下成立专业技术协会联合会1家,建成年产紫苏油30吨的生产线。

通过多年的发展,李永均现已把彭水苏麻产业,打造成为一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2014年“彭水紫苏油”获得国家地理商标,“彭水苏麻”入选“2017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2019年“彭水苏麻”纳入全国首批地理标志保护工程项目建设,“黔中道紫苏油”荣获2019年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优质产品称号。公司主导申报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外观专利2项、版权1项、国际商标2项。

在产业发展的同时,李永均积极通过科技力量带动村民增收。合作社现有员工13人,发展社员300余名,基地建设从300亩到4000余亩,带动全县间作种植苏麻近20000亩,涉及我县10余乡镇20多个行政村,带动(包含贫困户)农户2400余家,亩均增收从2010年400余元增长到目前2019年3000余元。公司还免费给农户们提供生产资料、种植技术指导、初加工技术培训。

 此外,李永均还在靛水街道朝阳社区建立了紫苏种植园,与社区签订《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帮扶协议》,以科技助力产业发展从而带动当地农户增收。为解决农户在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技术问题,真正实现科技助力脱贫攻坚,李永均先后与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教授、贵州省农科院油菜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等相关专家签约作为技术指导,同时聘用本土专家,及时就近快速地解决农户遇到产业技术问题。另一方面,遵循质量技术控制规范,建设种植基地示范区,给予种植户样板参考。同时,强化信息传播。建立村社种植经纪人、技术员、专家等组成工作团的微信群,及时传递产业发展信息,普及科学知识,发布产业发展动态。

(全媒体记者 陈 淋)


全力维护群众权益

他扎根基层,大胆探索,刻苦钻研,怀着一份朴素的为民情怀埋头实干,在土地仲裁这个不太受关注的新领域里做出了突出的业绩,他就是全国农村土地承包调解仲裁领域的一员,县农业农村委合作经济指导科负责人田仁贵。

接触土地仲裁时,涉及繁多的土地管理政策和法律,需要解决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农民利益重大,干起来确实吃力,田仁贵觉得不管身处在什么岗位,做什么工作,都应该把它踏实干好,不求名利。抱着这样的信念,他开始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探索仲裁方式方法,操作程序、工作技巧和化解纠纷的切实路径。土地承包关系纠纷量大面广,较多问题不只是政策法律问题,更牵涉到村民自治等问题,问题错综复杂。为尽快熟悉门道,田仁贵虚心地向业内“老农经”请教、向老领导请教,用“刨根问底”的学习态度储备知识。8年来,他先后参与审理案件358件,做到了件件参与其中,办案的质量和数量均居全国同行前列。

作为一名仲裁员,田仁贵始终站在公正的立场,只要是法律赋予农民的合法权益,都会尽最大努力去维护。“这不仅是法律的尊严,更是我的初心。希望自己经手的每一件案件都不要留下遗憾,只有认真办好每一个案件,才能心里无私天地宽,回家才能睡得香!”田仁贵说,经办的案件多了,经验自然越来越丰富。他及时总结经验,在全国各地交流学习,得到了同行的普遍认可。通过他和同事们的不懈努力,推动了我县农村土地仲裁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2016年,田仁贵被农业部评为全国优秀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员。在他的努力下,通过开展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进一步提高了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增强了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通过开展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解决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切实维护了弱势农民的合法权益;通过开展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农民因土地而越级上访的现象明显减少,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我县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全媒体记者 蔡 秀)


分享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