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首页>新闻频道>社会>
§当前位置: 彭水首页>新闻频道>社会

我们走在致富路上

彭水日报发布时间:2020-06-2309:36:05
中药材产业是三义乡脱贫攻坚总体规划(2017-2019年)四大特色主导农业之一,2017年,三义乡龙阳村4组的欧大用刚从江苏苏州务工返乡,正时逢乡、村、组三级干部入户走访及政策宣传,欧大用了解到龙阳村也要发展中药材,加上自己对中药材种植也抱有强烈的兴趣,和家人商量后,欧大用做出了留乡创业的决定。

中国彭水网

养蜂“酿造”甜蜜生活

中药材产业是三义乡脱贫攻坚总体规划(2017-2019年)四大特色主导农业之一,2017年,三义乡龙阳村4组的欧大用刚从江苏苏州务工返乡,正时逢乡、村、组三级干部入户走访及政策宣传,欧大用了解到龙阳村也要发展中药材,加上自己对中药材种植也抱有强烈的兴趣,和家人商量后,欧大用做出了留乡创业的决定。

2017年10月,欧大用创办了平溪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在创业初期,种植过地牯牛等中药材,但是当时遇到资金短缺、技术欠缺等问题,最终以失败告终。正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欧大用认真分析了失败的原因,并找到驻村工作队、村支两委共同商量产业发展事宜,经过认真谋划,主动认领发展50亩瓜蒌和黄精的任务,并且得到5万元金融扶贫贷款政策支持,也坚定了欧大用的产业发展信心。经过一年的精心发展与管护,产生了5万元的经济效益,这让欧大用尝到了甜头。但欧大用认为一个人致富不算致富,要利用自己所学带动周边的人致富。

2019年,龙阳村集体经济组织引进了重庆市子高中蜂养殖有限公司,规划发展360群中蜂,欧大用毅然而然地投入到该产业发展中去,主动承担起建设蜂场的任务,组织周边农户积极投入到蜂场建设,及时地完成养殖场地建设,与此同时还入户宣传龙阳村2019年集体经济发展的思路与模式,动员贫困户以资金入股、劳务等方式参与到中蜂产业发展中。为了赶上中蜂采蜜最佳时节,欧大用不分白日黑夜筹备蜂群入驻养殖场,日以继夜、顶着酷暑地对蜂群进行管护。

2019年底,迎来了中蜂产业的第一次收获,欧大用与驻村工作队、村支两委不计回报地投入劳务进行采蜜,共采集了约1800斤蜂蜜。有了产品,但是如何销售出大山、如何包装产品也成为了拦在中蜂产业发展前的一个问题,于是欧大用找到驻村工作队、村支两委商量,决定对蜂蜜产品进行包装、销售,欧大用也多了管理者、小运输司机2个新身份,有时凌晨一二点还在对蜂蜜包装,有时是凌晨一二点还在送货的路上。也有人问过欧大用这样辛苦是为了什么?质朴的欧大用也只是用一个礼貌的微笑进行回答。

在欧大用的努力下,2019年12月,集体经济的蜂蜜销售一空,共计产生了27万元的经济效益,共计带动了56户256人,其中贫困户42户188人,实现了户均增收1350元,在中蜂产业分红大会上,许多参与到产业发展中的农户们都发自内心地笑了。

融媒体记者 陈 淋

欧大用在管护中蜂。



勤劳苦干过上好日子

鞍子镇干田村四组村民谢清,2014年成为建卡贫困户,多年来,他凭着养殖肉牛于2019年实现脱贫,被镇上评为致富带头人,他的努力和坚持感染村里的其他贫困户,为大家做了一个好的榜样。

今年45岁的谢清原本有一个圆满的家庭,一家人小日子过得温馨舒适。但天有不测,前几年,谢清的妻子被检查出重病,为了给妻子治病,不得不放弃外出打工,守护在妻子身旁。几年下来,治病花掉了家里所有积蓄,还欠了20多万元的外债,陡然增加家庭经济负担,一度变得入不敷出,负债累累。实在是没得办法谢清才申请进入建卡贫困户。

“我不想当贫困户,我要振作精神脱贫致富。”谢清说,这是他进入贫困户那一天起就有的想法。怎么办?走什么路?这是他想得最多的事,在理清家庭发展思路后,谢清于2017年根据当地山场宽、草料足的实际情况,申请小额贷款5万元,购买商品牛10余头,办起了养牛场。

从此,他就起早贪黑一心扑在 “照顾”牛的生活起居上,每天忙碌而充实。2018年出售4头牛,收入了3万多元,2019年出售6头,收入6万多元。

几年来,通过扶贫政策的支撑,谢清妻子的医疗费用绝大部分得到了解决,学生们享受到了教育资助,他肩上的担子得到了明显减轻。

现在,谢清除了养牛,还在村里合作社的石榴基地当起了管护员,一个月有2200元工资,还用近20亩土地入股石榴种植,同时,他是村里的保洁员,负责4组的环境卫生,一个月又多收入1000元。

“我不想当贫困户,觉得不光荣。”

“要我脱贫和我要脱贫,我选择我要脱贫。”

谢清不仅总是这样说,而且也是这样做的,靠着一股子干劲,用勤劳的双手养殖肉牛、基地打工等,实现了家庭脱贫和稳定增收。

融媒体记者 陈兴盛

谢清在喂牛。



发展养殖业助农增收

周青余,岩东乡河坝村7组村民,男,49岁,因其家庭需要供养4个孩子读书,自己3个子女以及妻弟的女儿,加之老父亲身体不好需要长年用药,家里房屋比较破旧,几口人的住房非常的拥挤。家庭经济来源主要是靠周青余在彭水县城跑摩的维持,妻子陈世琼在家务农,年收入仅有1万余元,严重的入不敷出,2014年,经过申请,加上村上评议,周青余家被评选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周青余想要通过回家创业改变家庭现状,但他也有很多顾虑,没有好的项目、没有启动资金、没有相应的技能,空有一身抱负却无从下手。

村委会了解了周青余家的情况后,迅速上报乡政府和驻村工作队,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通过实地考察调研,村民委为周青余家提供一个公益性岗位,公路保洁及维护,每月有1000元的工资;同时,建议其在家从事种植养殖业,既能增加家庭收入又能照看老人;根据其家庭情况,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

没有资金通过政策进行解决,没有技术可以进行技能培训,加上周青余本人也踏实肯干、务实勤劳,多次参加乡、村两级组织的技能培训。通过学习培训,他决定在家养殖牛羊,目前养殖了8头黄牛、40多头山羊。

现在,周青余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大儿子毕业参加工作不需要家里经济支持,二儿子正在积极参加事业单位考试,只有三女儿在读高中需要花钱,侄女也毕业了不需支付大额的学费了,养殖的牛羊很快就可以出栏售卖了。家庭收入也在逐年提升,年收入有6万余元,除去开支还有结余。

“感谢党和政府的精准扶贫政策,给了他脱贫致富的机会,给了他生活的信心和希望,未来有机会他还有扩大养殖规模,带动周边更多村民走向致富的明天。”周青余逢人就说。

 融媒体记者 任 会

周青余在打扫圈舍。



靠养牛实现增收致富

卫世权,现年56岁,靛水街道长沟村5组居民,现为靛水街道长沟村监督监察员。

2015年,卫世权因病致贫,时至今日,他的腰疾仍未痊愈。但他却不等不靠,始终激活自己的内生动力,以顽强的意志和忘我的拼搏精神与命运和病魔抗争,用勤劳的双手撑起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幸福蓝天。

作为本村的监督监察员,卫世权不但自身遵纪守法,而且还承担了全村监督监察的职责,在工作中,他积极主动,按照村支部、民委的安排部署一丝不苟出色完成各项交办工作,为推进村级“阳光政务”和廉政建设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2017年,卫世权利用金融扶贫贷款的契机,贷款5万元,用于肉牛养殖。4年以来,他始终将那10几头牛视为宝贝,几年如一日,风雨无阻,早晚进山放牛。在他的精心照料下,牛儿膘肥体壮,很受顾客的青睐。

2019年,卫世权出售肉牛9头,收入近16万元,除去成本费用后净剩10万元。靠养牛,卫世权供儿子读大学,新建了房屋和圈舍,添置了冰箱等生活设施,日子过得很是滋润。

平日里,卫世权静心照料着家里的肉牛,妻子则在附近务工。一年下来,务工的收入也能达到一万元以上。

周围的群众都说卫世权富起来了。脱贫致富的卫世权没有忘记乡亲们,他主动把养牛的心得、技术分享给大家,引导村民们养殖肉牛。在他的带领下,贫困户卫世刚也搞起了肉牛养殖,在2019年达到了12头的规模,且在当年也增收了5万元。

融媒体记者 蔡 秀

卫世权养牛增收脱了贫。



林下养鸡致富有“钱”景

提起养鸡大户谢承均,在长生镇龙汇社区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靠着自己辛勤劳作过上好日子的谢承均,更是赢得了邻里乡亲的交口称赞。一说起谢承均,“肯干,能吃苦。”龙汇社区的人都这样说。

谢承均前几年家里因学、因病致贫,被评为建卡贫困户,但是他没有灰心,一直以来,谢承均都勤勤恳恳,努力奋斗。在扶贫干部的劝说下,谢承均参加了政府组织的脱贫技术培训,学习先进的种养殖技术,并有了大干一番的计划。

勤劳的谢承均一直想找个增收项目,尽自己的力量改变家里的经济状况。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利用闲置的土地养鸡。“当时主要是考虑到养鸡方便,散养市场行情也不错。”谢承均说。

去年4月,谢承均看到当地许多劳动力外出务工,荒芜了许多土地,便租地50亩,请了几个人,用机器把地翻整好后,请人把40包玉米种子种下地,并全部套种上了苏麻。接下来的田间管理,谢承均也请附近的村民一起辛勤劳作。

为此,谢承均支付了不少工钱,朋友们都笑他能不能收回本钱。但他并没打退堂鼓,相反,他又购买了800只小鸡,进行规模饲养。他把房子旁边的一大片林地围起来,搞起了林下养殖。没有技术,学。谢承均又参加了养殖技术培训,向别人学习技术。看着一只只鸡快乐的啄食,谢承均心情无比高兴。

给鸡喂食,打扫鸡舍,是每天都要做的事。为让小鸡长得好,白天,他守在养鸡场里喂饲料、打扫鸡场;晚上,他自学鸡群防病治病知识,钻研养鸡技术。谢承均不怕苦、不怕累,养鸡场在他的精心管理下,进入正常的经营轨道。

谢承均介绍,鸡是散养的,吃的是玉米、虫子、青草,品质好,不愁销路。

“2019年,我卖了2万多斤玉米,收入2万多元,卖苏麻收入1万5千多元,卖鸡和鸡蛋收入2万多元。更关键的是,我现在还有500只鸡,鸡饲料也充足,苦是苦了点,但是值。今年我还多养点鸡,最少也要扩大规模到1000只吧。”谢承均乐呵呵地说。

谢承均勤勤恳恳,不辞辛劳,利用当地区位优势,自力更生发展起了多种产业,日子越过越红火。“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虽然我没有其他技术,但是还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这样自己心里也感到满足。”谢承均这样说道。

融媒体记者 杨春燕

谢承均在喂鸡。

分享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