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首页>新闻频道>文化>
§当前位置: 彭水首页>新闻频道>文化

彭水地名故事之高谷

彭水日报发布时间:2020-06-2409:22:05
2007年,一位83岁的外地老人,来到彭水高谷镇,寻找1940年在高谷场求学时给他两碗米粉恩惠的恩人,只是当年的恩人已经不在,老人惆怅不已,离开时捐出1.2万元资助当地贫困学生。

中国彭水网 任永松

2007年,一位83岁的外地老人,来到彭水高谷镇,寻找1940年在高谷场求学时给他两碗米粉恩惠的恩人,只是当年的恩人已经不在,老人惆怅不已,离开时捐出1.2万元资助当地贫困学生。

本期彭水地名故事为大家解读地名“高谷”。

地名由来

“控楚连黔,山拥摩围之峻;抚苗绥汉,江翻溪峒之涛。扼天险于黔南,固地维于蜀徼”。这是清代《四川通志》对彭水地理位置的定位。大娄山和武陵山的交汇地带,形成了乌江特有的高山峡谷。高谷地名正是对高山峡谷的描述,是极具乌江特色的地名。高谷镇是水路控制彭水的咽喉,地理位置很重要,也是文化经济的桥头堡。

彭水解放期间,国民党精心布置了乌江防线,收走了彭水县城附近的木船。为了强渡乌江,二野先遣团战士在下塘口用行军锅制作简易竹筏,顺乌江漂到高谷,在高谷找到木船。一些解放军利用找到的木船渡过乌江。高谷成为突破乌江防线的一个重要渡口。

今天,高谷场镇美丽,风光优美,是乌江画廊的一颗明珠。

一段尘封的往事

“1938年夏,抗日战火迫近武汉,学校成为抗日联合中学高级工业分校,辗转至湖北巴东、四川彭水,最后抵达湖北恩施宣恩一带。”武汉科技大学关于学校历史的介绍中有这样一段话。

武汉科技大学,当时名为湖北联合高级中学武昌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简称湖北工业学校。

1940年冬,学生王德槐也随着学校的搬迁从武汉来到彭水高谷场。吃掉最后几块洋芋后,他已经挨饿两天了。

于是他来到一个叫“桥头堡”的小食店里,用自己仅有的床单向店主换了两碗热气腾腾的米粉。

第二天,店主发现他的床单已经破烂,便跑到学校向王德槐讨回米粉钱。但当时的王德槐身无分文,便恳求店主,表示愿意“打短工”偿还。店主看他孤苦伶仃、勤奋好学的样子,就免了他的米粉钱,并把被单还给了他。

67年过去了,这份恩情一直存在于王德槐老人的心中。2007年,他专程来到彭水高谷镇报恩。遗憾的是,当时的小食店老板及子女都不在人世,老人惆怅不已。他来到当地的学校,看着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当年读书的情景再次浮现在脑海,于是当即捐款1.2万元资助30名贫困学生。

两个“最早”

1939年9月到1940年7月,16岁的郁山盐商子弟支祖祥在“高谷湖北工业学校”读了一年高中。高谷成为彭水最早办高级中学的地方。

上世纪二十年代,高谷就有人在上海新华艺术学校求学,回家后以画老虎出名。他在上海加入中共组织,是彭水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


分享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