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 我们走在致富路上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 我们走在致富路上
中国彭水网
发展种养业开辟致富路
傅守凡家住太原镇花园村2组,今年47岁,一家5口人,2014年因学致贫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以前都是在外面打工,进过厂干过工地,在工厂干活就看效益,效益好工资就多,效益不好工资就少,工地上一天工资很高,但是不是每天都有活干,一年到头也挣不到几个钱。”傅守凡告诉记者,2016年以前他一直都在外务工,一年的务工收入到年底除去开支,所剩无几。
201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傅守凡参加了太原镇的种植养殖技术培训后,决定返乡发展产业。“年龄越来越大了,一直干重活身体吃不消,听了培训觉得在家发展种植和养殖业也是很不错的出路。”说干就干,傅守凡先是向政府申请金融扶贫贷款5万元,用以解决产业发展的资金问题,接着又在帮扶责任人的指导下购买了种猪搞起了生猪养殖,同时开始种植烤烟。针对种养殖技术、经验的缺乏,傅守凡积极参加镇政府组织的培训,向书本、有经验的人学习。
经过一年的努力,傅守凡发展的产业取得了成功,家里也顺利地脱了贫。
2019年傅守凡家种植烤烟35亩,存栏80头猪,到年底出栏生猪40头。“所有事情都是自己亲力亲为,只是在季节上忙不过的时候请几个人帮忙我们弄烤烟。”傅守凡说,虽然这两年过得非常忙碌,但是能在家照看孩子,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再苦再累都值得。
傅守凡通过产业扶贫,再加之自己苦心经营,家庭经济明显好转。目前,傅守凡家养殖生猪40余头,种植烤烟30亩。“脱贫了还要加油干,下半年我准备扩大生猪规模,多挣点钱。”
融媒体记者 陈 淋
傅守凡正在喂猪。
自力更生拔穷根奔小康
今年59岁的王元昌,联合乡同连村4组人,20年前,王元昌在陕西煤矿务工,在工作中一次意外导致肢体残疾,不得不返回家乡。
回到家乡后,王元昌发现当地很多人种植烤烟,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可是他虽然作为家里主要劳动力,但是个残疾人。所以他们夫妇俩不得不请人帮忙,就这样两人不分白昼的干活,一年到头只能勉强够开资,和他在煤矿时的家庭收入状况简直是天壤之别。
2000年回家以来,王元昌一直种植烤烟,刚开始几年都是夫妻俩一直不分白昼的劳作,妻子从地里回来不仅要煮饭,还要喂猪,王元昌也要忙烤烟等繁琐事情。
这样过了差不多十年的时间,王元昌也感受到了妻子的辛苦,经过商量,妻子出门务工了,他一个人在家,像以前那种两个人不分白昼的干活再也不现实了,因为没有人煮饭喂猪。王元昌想到了请人,他不仅想到了请人给他煮饭喂猪,他还想到了请人给他办烤烟。
根据自己的思路,王元昌除了付给工人的钱,他还赚钱了。妻子在外面赚了钱,干活也比家里没日没夜的干活要轻松一些,于是第二年又出去了。王元昌则在家租了当地村民的土地,种植了更多的烤烟,雇了一些在家带孩子不能外出务工的村民来烤烟基地务工,让他们也有了一定的收入。
2015年至2019年,王元昌通过租赁土地、请工人,将烤烟种植发展了起来,如今,王元昌种植烤烟60多亩,利润可达十万。去年通过致富带头人与乡里签订了带贫责任书,与贫困户签订了带贫协议书,一户一签,建立科学合理的带贫机制和利益机制,实现“双赢”目标。
精准施策让贫困群众看到了曙光,有效激发了贫困户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避免了“等靠要”思想,让贫困户的生活有了彻底的改变,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改善。充分说明只要肯干,一定能够拔掉穷根子,走向脱贫致富的道路。
融媒体记者 任 会
王元昌查看烤烟长势。
种植烤烟脱了贫富了家
小暑时节,桑柘镇成片的烤烟生长进入旺盛期,绿油油的,一派生机勃勃。烽南村6组村民严久坤在烟田里看着一株株烤烟一天一个样,长势很好,心里说不出的高兴,心想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严久坤,56岁,大儿子已经单独成家,家里还有二儿子和女儿。2016年,当时严久坤的二儿子和女儿上学,妻子王萍患病胸膜炎,同时还患有轻度脑血栓,不能干重力活儿,因此,一家只有严久坤一个劳动力,经济收入只有靠种植烤烟,一家的开支不小。经过公开、公平、公正的评定程序,严久坤一家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已到知天命年纪的严久坤,虽然一家人的重担都落在了他肩上,但是严久坤觉得当贫困户不光彩,心里暗自下决心一定要通过自身努力摘掉“贫困帽”。
严久坤虽然年纪有些大,但是好在身体还算硬朗。他想,要想摘掉“贫困帽”,就得增加收入,自己不会其他技术,对于种烤烟则算是“专家”了,决定还是继续干老本行效益好些,但是得扩大种植面积才行。
2018年,严久坤种植烤烟20亩,平时的活儿都是他一个人干,在农忙时就聘请周边的村民帮忙,一年下来种植烤烟收入除去成本,还结余了4万元,还卖了一头生猪。这一年,严久坤一家脱了贫,这也让严久坤觉得很有成就感,对于未来的发展,他更加有斗志。
今年,严久坤把烤烟的种植面积增加到了40亩,预计有10万元左右的收入。目前,严久坤的女儿还在读大学,二儿子在苏州的一家工厂当焊工,一个月有四五千的工资。严久坤说,自己还要使劲干几年,等女儿大学毕业后,负担就小了,只要一家人的生活过好了,自己再苦再累都值得。
融媒体记者 廖 唯
看到烤烟长势好,严久坤心里乐。
用心发展产业过上好日子
任永花是绍庆街道白云社区1组居民,一次意外事故任永花的手落下了残疾,丧失了劳动力。当时,两个孩子正在上学,家庭的重担落在了其丈夫身上,家庭收支极度不平衡。
2014年,经过评议,任永花一家被确定为建卡档立贫困户。驻村工作队在走访中了解到任永花一直有养殖生猪的经验和经历。在帮扶责任人的支持和鼓励下,任永花申请了5万元的金融扶贫贷款,开始了踏上了养殖增收的道路。
“起初买了几头猪仔养成了母猪,后来,一年比一年多养几头,再慢慢养了牛和蜜蜂。”任永花说,靠着生猪养殖一家人的生活逐渐好转。2018年,任永花养了15头生猪,13群蜜蜂,3头肉牛,经济收入明显增加。
“去年,猪儿受了损,效益不好,牛倒卖了好价钱。”任永花说,自家的猪因病情影响损失了不少,售肉牛纯收入10000元,出售蜂蜜纯收入3000元,而出售生猪纯收入只有4000元。这次打击并没有让任永花退缩,今年她越挫越勇,又养了20头猪,3头牛,8群蜜蜂。
“今年要吸取经验和教训,认真地把猪和牛养好,争取能有个好收入。”说起今年的打算,任永花笑着说,现在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家里基本没有了负担,两个孩子都已经自食其力,有了自己的工作。
如今,任永花一家通过自身努力和扶贫政策的落实顺利摘下“穷帽子”,达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融媒体记者 蔡 秀
任永花正在打扫猪圈。
勤劳双手“酿造”幸福生活
刘运和,普子镇大龙桥村5组村民,今年63岁,2014年因学致贫。当时虽家庭贫困,但刘运和吃苦耐劳,有一股不服输的干劲,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敢为人先,在村支两委的帮扶、鼓励下积极发展产业,养殖生猪、肉牛,于2015年底实现了脱贫。
“不光要脱贫,还要奔致富路才行。”刘运和深知要想脱贫致富必须要有产业做支撑,于是2015年刘运和找朋友借了3万元建起了小作坊开始酿造小灶酒,从开始的年产几百斤酒,到现在年产2万多斤酒,产值20余万元。
刘运和介绍,自己的酿酒手艺是在80年代就学会的,只是一直没有靠此谋生。为了更好地发展产业,后来他借了5万元的金融扶贫贷款,不仅扩大了生猪和肉牛的养殖规模,还将自己的酿酒小棚房改建成了砖房。
由于小灶白酒销量好,经常供不应求,刘运和家自产的近万斤玉米作为酿酒原材料已满足不了生产,于是他就开始以略高于市场价从周边贫困户家中购买玉米,一年要收购5万余斤。玉米酿完酒后,酒糟就用来喂猪和牛,剩余的酒糟还免费送给周边农户用于养殖。去年刘运和养殖生猪、肉牛收入了七万元左右。目前他养殖肉牛12头,生猪13头,羊10只。
同时,刘运和还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为周边农户解决种植、养殖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切实帮助周边贫困户增收。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去年9月刘运和参加完县里的第二期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回到家后立马与周边3户贫困户签订帮扶协议,带动和鼓励他们发展产业,并在资金、技术上给予帮助和指导。“教他们怎么科学地养猪喂牛,还有就是优先购买这三户贫困户家种植的玉米。”刘运和说。
融媒体记者 陈 淋
刘运和勤劳双手“酿造”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