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首页>新闻频道>时政>
§当前位置: 彭水首页>新闻频道>时政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 我们走在致富路上

彭水日报发布时间:2020-07-0909:30:29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 我们走在致富路上

中国彭水网

昔日贫困户成了“领头羊”

“今天烘烤的是今年的第一棚烟,品质还不错,希望未来几天有个好天气,我们也有个好收成。”7月8日,连续多日的阴雨天后,天空终于放晴,王细贵和村民在烤烟房里开始忙碌了起来。

今年49岁的王细贵是大垭乡木蜡村4组村民。因三个孩子上学家庭开支入不敷出,因此致贫。上有古稀老人,下有上学的孩子,王细贵整日忙碌,一心想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前几年,种了高粱、养了生猪、搞了房建,虽然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一家人长久发展的路子。直到去年,开始发展烤烟种植,效益还挺好。”王细贵说。去年,他种植烤烟52亩,收入12万元。借着发展烤烟的劲头,他还添置了新的烘烤房、烘烤棚等,为未来的产业发展打下基础。

王细贵年轻,有干劲,他被推选为村小组组长。2019年对于木蜡村的脱贫攻坚来说是忙碌的,全县迎来了贫困县退出验收的关键之点。而作为小组长的王细贵工作也随之增加,在配合村支两委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同时,还不忘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王细贵通过思想上的疏导,带动了周边的3户农户种植烤烟120亩,帮助他们增收27万元。同时,通过召开院坝会,及时动员贫困户到他们的烤烟田地务工,并在销售烤烟后,及时兑现32户贫困户的劳务费,共计8.6万元。

“今年也种了50多亩烤烟,预计能收入15万元左右。”王细贵说,种烤烟虽然辛苦,但一年辛苦下来能见到现钱,还能带动村民就近务工增收,是一条不错的增收路子,面对今后的发展他也信心满满。

 融媒体记者 蔡 秀

王细贵今年的第一棚烤烟。



合作社托起村民致富梦

7月8日,鹿角镇乌江村显得格外安静祥和。村里的均平恒进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张为常等人从睡梦中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喂猪。

换衣服、消毒等一系列准备后,村民张为常走进猪舍,潮湿的空气中夹杂着淡淡的米糠味道。过道两侧,由水泥墙和铁管围成的猪圈里,一头头肥壮的小猪活蹦乱跳,嘴里不停地发出“哼哼哼”的声音,短短的尾巴摇来摇去,显得十分可爱。

张为常是乌江村的养猪大户,也是养猪的行家里手。3年前,村里鼓励村民发展养殖业,张为常瞅准机会,与村里其他3户贫困户一起成立合作社,建设养殖场,抱团发展生猪养殖。

“我们的生猪养殖场是4家贫困户一起合伙建起来的。”张为常说,过去他一直从事着简单的务工务农工作,5年前家里因病因学成为建卡贫困户。

2017年,张为常想借金融扶贫贷款发展产业,早日脱贫致富。他想到5万元用于发展产业也干不了多大的事,于是就与同村其他贫困户商量,能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大家抱团发展,经过商量,与张为进、张前华、张德衡一拍即合,一起发展生猪养殖。

经过大家齐心协力筹备,在乌江村4组建起了占地1600平米的养殖场,他们一边引进种猪,一边完善设施,在大家的精心饲养下,养殖场办得风生水起。

2018年,养殖场出栏生猪200余头,收益10万余元。

2019年,养殖场出栏生猪300余头,收益达60万元。

如今,张为常等人每天都忙活在养殖场里,喂食、打扫卫生、做好防疫等。他们齐心努力,摸索养殖技术,让养殖场成为大家增收致富的“聚宝盆”。目前,养殖场存栏300余头商品猪,个个膘肥体壮,煞是喜人、收效在即。

为了抱团发展壮大,带动更多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合作社将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规模,带动周边更多的老百姓致富增收。

张为常说:“合作社的宗旨就是发展养殖产业,帮助村民脱贫摘帽,共同致富。”

融媒体记者 陈兴盛

张为常换好工作服准备喂猪。



不等不靠摘掉“穷帽子”

一说起乔梓乡水花村的养殖业,就不得不提养殖大户胡云沛。2016年胡云沛开始走上养猪致富的路子,从最开始的存栏十几头到现在的300多头,成为了当地闻名遐迩的养殖大户。

去年胡云沛的养猪场出栏30多头肥猪,母猪存栏20头、乳猪存栏100多头,年增收8万余元。在养殖大户胡云沛的带领之下,水花村的村民也纷纷开始了自己的养殖致富路,养殖肉牛、养殖黑山羊、养殖猪等等。

技术支撑, 走规模化养殖。胡云沛刚开始做养殖业的时候,效果并不是这么好。针对养殖户养殖缺技术、缺资金的现象,乔梓乡制定了相应的扶持措施,积极动员他们参加种养殖专业技术培训、办理金融扶贫贷款等,从而打破贫困户发展的‘困’局。在系列扶贫政策的帮扶下,胡云沛搭建了圈栏500平方米,增添取暖设备、设置环保排污设施,完善繁殖管理设置、提高技术,实现了规模化自动化养殖。今年,他已养殖母猪30头,存栏乳猪300多头。去除养殖成本,年收入高达30万元以上。通过胡云沛这一大户的带动,政府的引领宣传和提供技术支撑的模式,让更多的贫困户加入到养殖业中,从而带动他们走上致富路。

壮大规模,养殖业助农增收。随着水花村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业也是越做越出彩了。当地的村民看见收益可观 ,也都纷纷说要加入到养殖产业中来。

在胡云沛的带动下,水花村四组低保户徐小康开始养殖黑山羊,共计养殖黑山羊90多头,年收入相当可观;水花村四组贫困户任小红走上了肉牛养殖的路子;贫困户徐兴华也走上了养殖生态鱼的致富路子,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开始发展自己的养殖产业。

  融媒体记者 蔡 秀

胡云沛养殖生猪摘“穷帽”。



鼓足精气神致富有干劲

7月8日,一大早李泽仁便开始给猪喂食、打扫猪圈,忙得不亦乐乎。“现在喂了50几头猪,下半年准备把规模再扩大一下。”谈到如今的生活,李泽仁心中满是感慨,“多亏了扶贫政策的支持,我们家才过上了好日子。”

李泽仁,今年52岁,保家镇清水村3组村民,2014年因病致贫。“2013年,我左腿膝关节坏死,做了手术后就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外出务工干重活了。”李泽仁告诉记者,做手术不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欠下外债,儿子上学读书,加之妻子患有腰椎肩盘突出看病吃药等都需要钱开支,家庭陷入困境。“好在政府在走访时了解到我们家里这个情况,通过申请和群众评议,我们家成为了建卡贫困户,孩子上学、家里人看病分别享受到了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保障等政策。”

同时,村干部及帮扶责任人为他制订了脱贫计划,建议他在家搞养殖,一方面增加收入,另一方面也可以兼顾家庭。就这样,李泽仁搞起了生猪养殖。“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的经常来我家给我指导养殖技术、交流谈心,提振我的志气。”李泽仁说,政府有帮扶,自己有干劲,经过一年的努力,他家达到了当年的脱贫标准,于2015年脱贫。

脱了贫的李泽仁并没有满足现有的状态,他趁胜追击,在2017年的时候,贷了5万元的金融扶贫贷款,加上之前的积蓄,搞起了规模养殖,往后每年存栏生猪50头左右。去年李泽仁家卖了10头生猪、2头肉牛,收入10多万元。“去年的猪我没有全卖,准备今年自繁自养扩大养殖规模。”李泽人说。

现在的李泽仁,是清水村养殖生猪的小能手,平时村里谁家养殖生猪遇到了问题都会找上门请教他,他也总是乐于助人,成为了清水村致富带头人之一。

  融媒体记者 陈 淋

李泽仁正在打扫猪圈。



多样化发展过上好日子

何培元,汉葭街道易家坝村7组村民,2014年被评为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有3口人,女儿患病,目前正在重庆就医,夫妻俩学历不高,思想较为保守,无劳动技术发展动力,只能在家种菜以维持基本的生活。

在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之前,家庭收入仅依靠何培元一个人,难以维持生计。经过村组干部入户走访、摸底排查、贫困户评议等相关过程,汉葭街道易家坝村评议审核将其一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易家坝村7组的路交通不便,特别是下雨天更是泥泞不堪,扶贫部门帮助其建设基础设施,经过政府的大力修建,现已可以开车进家。根据何培元家庭的实际情况及其意愿,汉葭街道党委、易家坝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不懈努力,鼓励他们靠自己双手脱贫致富。何培元和妻子两人改变了保守思想,决定靠勤劳双手奋斗,意志坚定摘掉贫困户帽子。

有了正能量的加持,夫妻俩通过自己的双手,努力提高家庭收入,让家庭收入从以前的几千元,变成了现在年收入上万元。现何培元一家主要发展产业为种植中药材,养殖山羊、生猪、土鸡,两个鱼塘2000尾鱼、5桶中蜂以及种植红薯、玉米等传统产业。

自从得到汉葭街道各方面的帮助后,何培元家里的情况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府为他们补贴了改厕的钱,得到了产业补贴,女儿医药费也有了相应的政策支持,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如今,精准施策让贫困群众看到了曙光,有效激发了贫困户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说起下一步的计划,何培元说,他将不断增强自力更生发展致富的动力,树立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决心,克服自身和外界影响,奋发努力,争取早日脱贫,让自己的家人能够有更好的物质条件生活。

  融媒体记者 任 会

何元培正在放羊。

分享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