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 我们走在致富路上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 我们走在致富路上
中国彭水网
带领村民种药材增收
代学志是乔梓乡金光村村民,2014年,因学因病致贫。多年来,代学志只是在家种植传统农作物,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直到接触到中药材种植,才让代学志推开了这扇致富门,不仅如此,他还带领了更多的村民参与中药材种植,一起增收致富。
2015年,代学志带头成立了彭水县旭江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主要发展中药材种植。起初,合作社种植前胡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但是农户却不敢尝试,为此,代学志带着种子上门鼓励农户种植。
“合作社提供种子,我给他们提供技术,在两户见了效益后,大家才跟着种了起来。”代学志说,他鼓励当地村民何朝志和谢朝学率先和合作社一起种植前胡,一年下来,实现亩产值4000元左右,远远大于种玉米的产值。
如今,合作社不仅种植中药材,还建设了经果林2000亩,带动农户183户,全年实现总产值300余万元,户均增收9000元以上,全年专业合作社支出劳务工资60万元,给当地村民带来了效益。
代学志说,去年,彭水县旭江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发展中药材前胡育种基地220亩,种植农户共计62户,其中贫困户26户。种植蒲公英400亩,建设了800平方米的蒲公英茶加工厂,制作养生茶,取得了生产许可证书,注册商标为“乔江芳”蒲公英茶。经果林在原来基础上增加了200亩新型李子种植基地,采用利益联结机制每年给农户交土地租金和与农户分红,村集体分红的模式,全年总产值在2千万元左右,合作社的劳务工资在80万元以上,带动全乡贫困户增收。
代学志有着一股吃苦耐劳、永不服输的创业精神,大家也推选他为金光村2组的组长。为了担这份重任,代学志挨家挨户上门引导,带动金光村2组农户种植中药材250亩,种植农户共计30户,其中贫困户25户,在农户的种植过程中进行技术指导和日常管理,全年农户总收益达50余万元。
融媒体记者 蔡 秀
代学志(右一)在制作蒲公英茶。
依靠双手致富奔小康
7月9日,趁着晴好的天气,张昌权家十分热闹,十几个村民们早早的赶到了他家。“今天我们要做化粪池,把猪圈弄好点。”张昌权笑着说。
今年45岁的张昌权是大垭乡龙龟村1组村民。几年前,张昌权还是村里的贫困户,如今,他靠着勤劳的双手建起了新房,新建了养殖圈舍,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成了当地村民致富的榜样。
张昌权一家5口,三个孩子年幼,妻子患有先天性白内障,二女儿也因遗传导致视力障碍。2014年,经过村里评议,张昌权一家被确定为建卡贫困户。“老婆的白内障既使手术也没有多大意义,2017年,在彭水给女儿做了手术,现在视力恢复了不少。”张昌权说,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女儿免费做了白内障手术,经过医疗报销后,自己只出了一小部分费用。
张昌权被评为贫困户后,他不等不靠,除了耕种自己家的土地外,还耕种其他农户的闲置土地,增加收入。在扶贫干部的帮扶下,张昌权结合自家独居条件和养殖经验,修建了养猪场和养牛场,2019年,张昌权养殖了9头牛,21头猪,200只鸡,年收入达到10多万元。为了让一家人过上好日子,他每天起早贪黑、风雨无阻,在田间地头,靠着自己的双手走向脱贫致富的道路。
“今年也喂了12头猪,12头牛,100多只土鸡。2017年重建了新房,2018年新建了养殖场。我没有技术,没有文化,就想一心一意地把养殖做好,让一家人过上好日子。” 对于未来的发展,张昌权信心满满。
张昌权说:“国家政策好了,我们更要自立、自信,不要有等靠要的思想,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靠自己的双手努力实现致富奔小康。”张昌权的勤劳奋斗精神激发着附近村民的斗志,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融媒体记者 蔡 秀
张昌权在修化粪池。
要过好日子还靠自己干
农村要脱贫致富,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是一个重要的方向。双龙乡马岭村贫困户张玉良,通过发展肉牛养殖,实现家庭增收脱贫。
家住双龙乡马岭村七组的贫困户张玉良,由于家属长期慢性病,需要用药治疗,生活十分困难。
2014年,张玉良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驻村干部来到他家,详细介绍扶贫政策,并结合他家自身现状,鼓励其发展肉牛养殖,争取早日脱贫。
2016年,张玉良通过金融扶贫贷款获得5万元的贷款,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他开始发展肉牛养殖。一家人每天起早贪黑,种草、割草、喂养、清理牛圈……精心护理着栏里的牛儿。尽管家里一直养殖耕牛,积累了一些养牛知识,但是与规模养殖还是有区别,所以60多岁的张玉良还积极学习先进的种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收益。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年养殖就看到了成效。
“是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让我家庭经济好起来。我相信,通过养牛,一定能致富奔小康!”张玉良充满信心地说。
张玉良说,当时养了几头牛,收入还是非常可观的,最后慢慢尝试着养到10多头,2019年建起了圈舍,出售8头肉牛,收入了7万多元。由于资金和劳动力的局限,张玉良主要还是通过自繁自养扩大养牛规模,目前有8头能繁母牛,存栏23头。
就在去年,张玉良因脱贫致富获得县里的表彰,他高兴地说:“说一千道一万,要想过上好日子,还得靠自己好好干!”
融媒体记者 陈兴盛
张玉良在喂牛。
自力更生走向脱贫路
刘均是绍庆街道阿依河社区7组村民。2014年,由于两个子女分别读大学和高中,通过民主评议确定为建卡贫困户。自2014年开展扶贫工作以来,通过金融扶贫贷款和产业资金落实,刘均通过养殖生猪逐步让日子好了起来。
“两个孩子上学都享受了教育扶贫政策,减免了不少费用,给家庭减轻了不少负担。”说起孩子,刘均也很是自豪。刘均说,非常感谢国家的扶贫政策,让两个孩子顺利完成学业,如今,大女儿已经大学毕业,工作两年后准备报考研究生。
为了让孩子们上学,在教育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刘均也不等不靠,在家发展起生猪养殖。去年,出栏生猪28头,出栏仔猪50余头,直接创收14万余元。
“目前家里还有10多头猪,争取今年能养50头。”刘均说,他主要通过母猪自繁自养的方式养殖,虽然,发展的速度慢,但是养殖的成本和风险都相对较低,这样养殖路也能走得更加平稳。
除此之外,刘均的妻子王安芬也在社区的公益性岗位上工作,负责维护社区的道路。对于这份工作王安芬也非常满意,每月1000元的工资,一天清扫完道路后还能照顾家庭,一年算下来收入12000元。
刘均一家通过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吃苦,不甘落后的精神,敢于向贫困挑战,依靠勤劳的双手,自立自强,不等不靠,苦于实干,达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融媒体记者 蔡 秀
刘均在喂猪。
夫妻齐心养殖肉牛
7月8日,龙溪镇黄岭村2组村民刘成康和家属吃过早饭,早早的来到山坡上割草。
“今年种的草料失败了,新的种子栽种后,草料才开始生长出来,所以这段时间我们每天都要去山坡上割草喂牛。”刘成康介绍。
刘成康,早年一直在外务工,在工地上做小工。2014年,刘成康患上腰椎肩盘突出和膝关节骨质增生,不得已只能回到家乡。2015年,刘成康一家因病、孩子上学等原因导致家庭贫困,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近年来,在扶贫政策的帮助下,刘成康夫妻俩发挥自身能力,努力拼搏,走上了脱贫的道路。
自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刘成康为了不辜负党和政府的关爱,也为了一家人能摆脱贫困,过上好的生活,刘成康一直在家想办法增加家庭收入。
“虽然孩子上学有一些补助,但是自己也要想办法增加家庭收入,靠双手勤劳致富,改善当前的生活条件。”刘成康说。
2017年,在村组干部的建议下,刘成康鼓足干劲,开始搞养殖,走上了养殖肉牛的道路。
“在养牛之前,我先后到附近乡镇、区县参观肉牛养殖,经过多次的参观考察和综合考虑,最终决定发展肉牛养殖。”刘成康介绍说。
2017年,刘成康购买了7头肉牛,自此,刘成康夫妻俩就通过种草和去山坡上割草的方式喂牛,保证肉牛的品质。夫妻俩一直勤劳肯干,每天都在养殖场和山坡上忙碌着。
经过夫妻俩几年的发展,肉牛养殖扩大了规模,去年刘成康卖了2头牛,收入了2万余元,这更加坚定了他养殖肉牛的信心。
今年,刘成康家里还饲养了20头肉牛,刘成康夫妻俩一直以来都勤劳肯干,通过自己的努力走上增收的道路,成为其他贫困户学习的榜样。
融媒体记者 杨春燕
刘成康夫妻俩养殖肉牛增了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