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 我们走在致富路上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 我们走在致富路上
中国彭水网
土鸡养殖助增收
7月9日,走进何德胜家的林下养鸡小院,一群土鸡在果树下活蹦乱跳,成群结对,构成一幅和谐美丽的图画。
何德胜说,去年共计售出4000只土鸡,收入了7万余元。今年家里继续养殖土鸡,这段时间大部分都可以出栏了,市场反响很好。
何德胜和妻子万大碧是梅子垭镇盖坪村四组的普通村民,一直依靠家里种地为生,家里经济来源主要靠儿子外出务工,由于夫妻二人常年有病,一年的收入经常入不敷出。2014年,他家被评为了建卡贫困户,但他们一家人却有一股吃苦耐劳、永不服输的精神,这两年,通过政府引导、产业扶持,他们饲养起了土鸡,成了当地脱贫致富的典范。
何德胜说,以前家里主要是种庄稼和烤烟,由于家里开销大,一年下来基本就没得剩的。从2017年开始他们就盘算通过养殖来挣点钱,当时是养殖土鸡和鸭子。第二年就初见成效,根据市场反馈,2019年放弃养殖鸭子,只保留土鸡养殖。
尽管何德胜家里一直都有养鸡,但是以前都是养来自己吃的,像这样大规模的养殖还是在养殖技术和防疫方面比较欠缺。于是他就边养殖边学习,经过几年的积累也有自己的养殖心得。“病情的预防关键主要靠饲养,其次才是药。”何德胜说。
这两年,何德胜不仅通过养殖土鸡家里收入增加了,除养殖土鸡外,还种植玉米、水稻、烤烟,养殖牛、猪等。他心怀感激的说:“这一切要感谢政府的帮扶政策,感谢帮扶干部的大力支持。”
何德胜养殖土鸡挣钱了,他们也没有忘记身边的其他贫困户,自己养殖的同时,也帮助了不少村民,他主动分享养殖经验,帮助周边养殖户开展药物治疗、防疫等工作,指导他们防疫,带动贫困户共同发展。
融媒体记者 陈兴盛
万大碧在喂鸡。
酿酒养殖双丰收
从贫困户到致富带头人,骆登洪不等不靠、勤劳苦干,在党和国家政策的帮扶下,与家人一起努力摆脱贫困,笑迎美好生活。
今年47岁的骆登洪,是连湖镇乐地社区3组人。2013年,当时家里3个学生,负担重,经乡村评议,骆登洪一家被确定为建卡贫困户。被评为建卡贫困户,骆登洪知道,想要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仍然要靠自己的双手去打拼。头脑灵活的他决定养猪、煮酒来增加收入。
“以前在家种地基本是靠天吃饭,收入根本不够开销,尤其是3个孩子上学都需要钱。”骆登洪告诉记者。
在经过自身的综合考量之后,说干就干,骆登洪东拼西凑找亲戚朋友借了20000元,修了猪圈,买了能繁母猪和仔猪,同时还购买了煮酒的设备,便开始走上了自己的致富路。
2014年,骆登洪便卖了5头猪,纯收入2000元,卖酒纯收入20000元,于是,一家人在2014年便脱了贫。
脱贫不能只靠帮扶,更要靠勤劳、靠志气。骆登洪主动脱贫的意识很强烈,他说,在家创业比在外务工时间上更自由,还能照顾家人,一家人的日子比以前过得轻松得多,也幸福得多。
一手抓养殖产业,一手搞酿酒事业,骆登洪做得风生水起。“正是党的好政策,让我们全家度过了最艰难时期,没有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就没有我们家今天的日子。”骆登洪说。
脱了贫的骆登洪,并不满足这些收入,他将收入的资金用来进一步扩大了规模,2019年,他卖出生猪40余头,纯收入近30000元,卖出酒10000多斤,纯收入50000余元。骆登洪不等不靠,靠自己的双手发家致富。他说:“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让我们贫困户也能走上致富路,我将用自己的双手,进一步增加自己的收入。”
融媒体记者 任 会
骆登洪正在给顾客装酒。
种养结合效益好
周云强是郁山镇清洁村1组村民,2014年,周云强家里因无稳定收入,供3个学生读书导致家庭经济负担较重,经其本人申请,逐级审核,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周云强时刻想着要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增收,同时,周云强也是一个意志坚定、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一位农民,萌生出养殖致富的想法后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逐步走上了种养结合的脱贫致富道路。
2014年以前,周云强家里也养猪、养牛,但都是小打小闹,从2014年开始,周云强一步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并虚心向别人请教养牛的技术,有空时到其他养殖场学习养殖技术,养殖场在周云强的悉心经营下,做得风生水起。
去年周云强家里养殖肉牛69头,年底出售21头,现存栏48头,共收入27万余元。商品猪现存栏20头,母猪存栏2头,去年销售生猪收入6万余元。
此外,周云强还发展了蜜蜂18桶,蜂蜜采收后收入了15000余元,闲不下来的周云强家里还喂养了100余只鸡,他通过勤劳的双手让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周云强自己致富了,还非常懂得感恩,知道是党的扶贫政策让他先富起来,他在自己养殖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时刻关心还未脱贫的贫困户,他通过雇佣贫困户务工和引导贫困户创业等途径来增加他们的收入,实现脱贫致富。
在清洁村1组,周云强绝对称得上是个能干、肯吃苦、会精打细算的人,每当提起周云强这个人,村民都会竖起大拇指夸口称赞。他在清洁村农户中,特别是贫困户中树起了一面勤劳致富的旗帜,是村民学习的好榜样。
“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走下去。”周云强说,接下来还是要一如既往的做好养殖业,增加家庭收入,带动更多的村民增收。
融媒体记者 杨春燕
周云强在喂牛。
养殖生猪脱了贫
7月8日,趁着天气晴朗,李明昌一大早便出了家门到田间地头去割猪草。
今年56岁的李明昌,家住保家镇龙河村2组,一家6口人。过去全家靠务农为生,虽然家里人多地少,但日子也还过得去。随着岁月的流逝,李明昌的3个子女陆续进入学校读书,母亲体弱多病时常需要看病花钱,家里的生活也随之走起了下坡路。
2014年,经过公开、公平、公正的评定程序,李明昌一家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但李明昌却不甘心成为贫困户,心里暗自下决心一定要通过自身努力摘掉“贫困帽”。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全面开展,在镇村和上级部门的真帮实扶下,李明昌在自家的院子里盖起了猪舍,开启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没有手艺,也没有好的体力,那我就养猪吧。”李明昌告诉记者,他家养猪多年,经验丰富,一年多养几头猪,脱贫应该是不成问题的。2015年,李明昌家成功脱了贫。
“政府有帮扶,脱了贫也还要加油干。“抱着这样的想法,2016年,在镇村干部的帮助下,李明昌申请办理了金融贷款5万元,养了10头母猪,开始自繁自养扩大生猪养殖规模,2019年生猪出栏达到90头,增加纯收入12万左右,到了年底,李明昌扩建了猪舍,决定来年大干一场。“现在养殖能繁母猪15头,生猪120头,预计今年可以出栏生猪300头。”看着圈舍里的猪,李明昌别提有多高兴。
随着养殖经验的不断积累,李明昌便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带动周边贫困户发展养殖业增收。“我们这个组大多是老年人在家,平常种些玉米、红薯呀,太辛苦了。于是我就建议他们养猪,养猪不用肩挑背扛的,比种庄稼轻松多了。”在李明昌的带动下,贫困户陈德万、吴相萁、张德荣的生猪养殖开始小有起色。
融媒体记者 陈 淋
李明昌在喂猪。
勤劳双手摘穷帽
7月10日一大早,吕应琼就忙碌了起来,辅导孩子做作业、喂养猪仔和土鸡,又开始为一家人做饭。
吕应琼是绍庆街道天台村2组村民,一家6口人,4个孩子。几年前,家中4个孩子上学,经济条件十分窘迫。经过村民评议,吕应琼一家被评为建卡贫困户。
“两个女儿上学,有教育扶贫政策的支持,减轻了我们不少的经济压力,才让她们顺利的上了大学。”吕应琼说,如今,两个女儿都已经大学毕业,在重庆有了稳定的工作,还有两个小孩在岩西上小学。
吕应琼说,被评为建卡贫困户后,受到了多方面的照顾,不仅孩子上学有减免、补助,政府还给一家人买了大病医疗保险,同时,给她家硬化了院坝,新建了人行便道。有这一系列的帮扶措施,也让吕应琼深受鼓舞。
“国家政策这么好,我们不能坐着等,自己也要想办法,自己也要努力日子才会过得好。”吕应琼说,丈夫郭子茂选择外出务工,她则在家一边照顾孩子和老人,一边发展养殖。2019年,吕应琼努力发展养殖生猪37头,其中出售23头共计收入9万多元,辣椒种植2亩纯收入1400元,鸡60只纯收入7000元。
“上个月才卖了40头猪,卖了10多万元,现在还有8个猪仔,4头肥猪,一头母猪。”吕应琼说,这两年生猪价格好,她也努力多养了一些。除了养猪以外,吕应琼还养了70多只蛋鸡。“村里有人做电商,他们直接上门来收,一个鸡蛋能卖到1.2元-2元,一个月下来鸡蛋也能卖几百元。”吕应琼笑着说,除了养猪和蛋鸡,她还种了不少辣椒和红薯。辣椒到了收获的时节就卖到当地的辣椒厂,也能有不错的收益。
如今,吕应琼一家靠着勤劳的双手,已经摘掉了“穷帽子”过上了好日子。
融媒体记者 蔡 秀
吕应琼在打扫院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