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首页>新闻频道>时政>
§当前位置: 彭水首页>新闻频道>时政

苗乡文化活起来 百姓精神富起来

——彭水高水平打造“世界苗乡·养心彭水”系列报道之四

发布时间:2020-08-1409:45:33
山水美景作骨,文化入骨为魂。近年来,彭水下功夫塑造文化事业之魂,下气力健壮文化产业之根,用足用好文化这篇文章,深度挖掘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将其植入景区、城市,嵌入美丽乡村,真正让苗乡文化“活”起来,百姓精神富起来。

中国彭水网融媒体记者  刘 蕊)这里,载歌载舞,一笑一语演绎民族风情,一言一行传承民俗文化;

这里,人人知晓“一张留言条”的故事,用声音讲述红色文化,用行动弘扬红色精神;

这里,一食一味,饱含苗乡儿女五味人生,注入千变万化、菜品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里,是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是重庆唯一以苗族为主、全国苗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县。

山水美景作骨,文化入骨为魂。近年来,彭水下功夫塑造文化事业之魂,下气力健壮文化产业之根,用足用好文化这篇文章,深度挖掘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将其植入景区、城市,嵌入美丽乡村,真正让苗乡文化“活”起来,百姓精神富起来。

传承苗乡文化

共享文化魅力

“叮叮叮……”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庹俊鹖击玉敲金,环佩叮当,敲出了苗寨最动人的声音。

彭水苗绣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绍玉(左)指导学员刺绣。 融媒体记者 刘 蕊 摄影

彭水苗绣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绍玉,细细地描着花样,一针一线记载着苗族人的故事,“岁月从不败美人”,说的是她,亦是她手中美丽的苗绣。

取料、制料、制浆、舀纸……朗溪竹板桥造纸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开胜,凭着对老手艺的挚爱和匠心,守护着古老的造纸手艺。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多民族聚居杂居,悠久历史沉淀,孕育生发了彭水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民歌“娇阿依”、高台狮舞、木腊庄傩戏、彭水苗绣为代表的优秀苗族文化已经成为彭水的文化名片。当前全县收集整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少数民族音乐、戏剧、文学、技艺等项目在渝东南片区乃至全市、全国都独具魅力影响,其中,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3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项。

淳厚的文化底蕴,浓浓的民俗风情,如何让传统优秀文化“活”起来?

彭水立足“民族、生态、文化”三大特色,打造民族特色文化品牌,以品牌彰显文化,以品牌提升水准,以品牌扩大影响,举办渝东南生态文化旅游节、双百会、高台狮舞大赛、苗族赛歌会、苗族踩花山节等系列活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有效保护和传承传统优秀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

你看,在2020·第九届中国乌江苗族踩花山节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鞍子苗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踩花山、耍锣鼓等民俗文化纷纷“亮相”,为游客带来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大餐”。

你看,国家AAAA级景区蚩尤九黎城将民俗文化汇集一起,让苗歌、苗服、彭水苗绣、竹板桥造纸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等民俗文化走出“深闺”,呈现于游客面前,人人在这里唱苗歌、穿苗服、跳苗舞,体验制造工艺,感受魅力非凡的民俗文化。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彭水以“旅游+”为依托,抓特色、树品牌、添活力,扬文化之优势,做旅游的大文章,守住民俗文化的“筋骨肉”,传承民俗文化的“精气神”,让文化旅游产业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吸引人们眼球的亮点,形成蓬勃发展、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

如今的彭水,优美山水与灿烂民俗文化交相辉映,吸引众多游客慕名而来,共同感受别具一格的民族风情。

弘扬红色文化

凝聚发展力量

巍巍摩围山下,流传着“一张留言条”的红色故事,一代代苗乡儿女时刻牢记这片土地上革命先辈的声音;

悠悠乌江畔,红军渡江雕塑屹立在红军渡广场,向过往行人讲述着贺龙率领红三军将士渡过乌江的故事;

繁华闹市街区,天津路沉淀镌刻彭水早期革命史,广大干部群众将早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铭记于心。

在苗乡这片红色热土上,庄严肃穆的革命旧址、星罗棋布的红色遗迹,是历史馈赠给彭水儿女最好的精神营养剂。

红色文化连接过去与未来,是激励一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宝贵精神财富。近年来,彭水从硬件、软件等多方面入手,整合资源,发掘、留存红色记忆,保护、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让红色文化“热”起来,让红色基因植入群众血脉,代代相传,将优良革命传统不断发扬光大。

保护红色资源,传承红色文化!

“老板:我们吃了你半坛咸菜、几根大葱,烧了几根柴,共补你黄豆六升。红七师机炮连一排条。”这是80多年前,红军经过彭水黄家镇时,留给老乡黄学珍的一张字条。

1934年5月8日,红三军在贺龙、关向应的率领下占领彭水县城,随后进入贫困的苗汉杂居的黄家坝地区。红三军第七师就驻扎在黄学珍三合院。

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份“鱼水深情”,2015年,彭水对红三军第七师驻地旧址(黄学珍三合院)进行保护、修缮,命名重庆红军历史陈列馆,并于2016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正式开馆。同时,对黄家镇老街实施改造,对老街的房屋进行了匡正,修建广场和牌坊,铺设青石板路,完善相关消防设施,成为了彭水红色旅游重要地标景点——红军街。

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汉葭街道党工委组织党员干部参观天津路红色历史故事街区。 融媒体记者 刘 蕊 摄影

汉葭街道党工委组织党员干部,在天津路红色文化历史故事街区上了一堂特别的专题党课。通过实地参观和倾听讲解,开展现场教学,让党员干部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接受思想洗礼,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修养水平,牢记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鼓楼社区党支部书记刘达铭表示:“通过这场专题堂课,我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短板和不足,我将立足本职,努力工作,推动主题教育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达到以行促知、以知促行的目的。”

彭水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充分挖掘红色资源,积极打造现场教学点,激励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参学中重温历史、铭记责任、勇担使命,在体悟中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开展党员干部、中小学师生红色路线徒步游,机关企事业单位主题党日等红色教育活动,近距离感受永远的军魂和永远的战士,激发今人热爱祖国、爱我家园、珍惜生活、努力工作的革命情怀。

创新饮食文化

打造健康品牌

彭水两江交汇,水运发达,南来北往,八方汇聚,厚重的历史文化交融奠定了彭水美食的基础,形成了独特的苗家美食。

太子豆花,是用优质母鸡的肉、蛋、油,以及剩余鸡肉、鸡骨熬制的鸡汤制成,“吃鸡不见鸡,吃豆不见豆”是它独有的特质。

无忌烧白,选用土猪肉蒸制,肉皮酥香回味、肉质肥而不腻、入口即化,流溢出浓浓的苗家乡愁。

透过苗乡美食,体味苗乡生活。彭水的“民族、生态、文化”特色孕育了苗乡菜系的独特滋味。2019年,彭水发布《苗乡菜谱》,收录了太子豆花、无忌烧白、晶丝苕粉、嘟卷子等彭水特色美食。这一道道美食酸辣、淡杂,五味的变化运用,饱含着苗乡儿女人生的酸甜苦辣,注入了千变万化、菜品丰富的文化内涵。

“民以食为天”。近年来,彭水传承美食文化,深入挖掘民间特色美食,结合现代饮食观念,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充分利用当地特色食材,通过挖掘、整理、加工创造,对当地人文典故、民间习俗及“老字号”和“招牌菜”等赋予鲜明的文化色彩,积极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饮食文化品牌。

以小红薯为支点,撬动扶贫大产业——

彭水大山大水,对红薯产业的生产与加工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经过日积月累发展,彭水种植红薯面积达到30多万亩,规模生产基地22个,辐射带动8.7万余户农户种植,发展晶丝苕粉生产加工主体28家,生产作坊200余家,年加工苕粉2.5万吨。打造晶丝苕粉品牌,推出淀粉、粉丝、苕块、酸辣粉丝等美食产品,销往新加坡、澳大利亚、香港、澳门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值达5.6亿元,带动贫困户6000余户20000余人脱贫致富。

如今,晶丝苕粉成为了彭水一张张响当当的美食名片,更是彭水美食文化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真实写照。

以太极水等产业化项目为龙头,发展健康食品产业——

2014年,彭水以水为“红线”,引进重庆阿依达太极泉水股份有限公司进驻乔梓乡长寿村,企业年产销能力超1亿罐,年产销规模达5亿元。2017年,彭水又以野生火棘果为“嫁衣”,引进重庆火吉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火棘果饮料,带动村民发展火棘果基地2000余亩,年野生采摘量达800余吨。

以健康食品,“引爆”大健康产业。如今,彭水成功引进大易科技、重庆火吉等优质企业,加快实施健康食品产业园、太极矿泉水二期等重点项目,太极矿泉水一期、宏绿食品、火吉饮料等项目投产达产,目前健康食品产业年产值突破6亿元,2021年计划建成30亿级健康食品产业集群。


分享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