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地名故事之新田
三日无雨饮水愁,半天大雨平地留。 表土似筛难蓄水,新田无田留虚名。
三日无雨饮水愁,半天大雨平地留。
表土似筛难蓄水,新田无田留虚名。
地名来历
辖境处中低山岭槽地带。东南有东山盖,西有西山盖,两岭对峙,均为北东走向,由西北向东南阔开,有东向西缓倾,中间有大片槽谷坝地。
乌江左岸是大娄山、右岸是武陵山,山大岭高,河谷深切,由此带来交通不便。新田特殊的地理条件,成为与江近乎垂直的交通大通道。宋代,在此设立茆田寨。清康熙初年设立茅田村(全县4镇26村),康熙三十年(1691年)改为茅田堡,为全县24堡之一。民国元年(1912年),改名福田乡。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析置为桑柘、大新、福田三乡。民国三十五年,大新与福田两乡合并,各取一字得名新田乡。“新田”一名由此而得。1951年,又将新田乡分为,新田、新场两乡。2001年,新场乡并入新田乡;2011年,新田乡改为新田镇。
头党坝
乡镇行政区划地名一般与驻地名称保持一致。新田镇驻地名头党坝,是比较特殊的例子。明万历年间(1573-1620),彭水县内分为南隅、北隅、信宁、计议、盐井、前里、后里共七里。里下分党,有头党、二党、三党之类。“党”是古代使用的乡里组织。《释名》五百家为党。“头党坝”成为富有历史文化信息的古老地名。笔者曾遇到彭水在外移民找寻老家“茅田堡二党坝”,可惜现在已没有人能说清二党坝的位置。
高山汉人
新田因为交通地位的重要,历史上是防守彭水县城的重要地点,往来的人口和守卫的组织教多,也留下了许多历史的迷案。“湖广填江西,江西填四川”,然而在新田发生过逆向的移民。清嘉庆年间(1795—1820),从今天的新田移民25个姓氏到了今天中越边境的广西白色地区凌云县。移到此地的移民,因当地原住民占据了平坝良田,他们只能在高山居住。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他们被当地原住民称为“高山汉人”。更传奇的是,在炎热的凌云县,这批人保留了用“火铺”的习惯。今天的彭水,火铺只存在于诸佛江以东的鞍子、梅子垭等乡镇。没有一个彭水使用火铺的人能讲清为什么只有这一区域使用火铺。凌云县的“高山汉人”历代相传,火是圣物不能落地,落地后就必须永久在那里居住,不能再迁徙。这批人从哪里来,为什么到凌云?这批人的族源是什么,为什么被称为“高山汉人”?火铺究竟包含什么的历史文化基因,筚路桃弧千里辗转传承火铺文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mi(上水下入,念四声)洞河
新田的普通老百姓能识读mi,然而这个字在字典里面没有。这个字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也是一头雾水。天坑(是指具有巨大的容积,陡峭而圈闭的岩壁,深陷的井状或者桶状轮廓等非凡的空间与形态特质,发育在厚度特别巨大、地下水位特别深的可溶性岩层中,从地下通往地面,平均宽度与深度均大于100米,底部与地下河相连接(或者有证据证明地下河道已迁移)的一种特大型喀斯特负地形。mi洞河是标准的天坑。天坑的容积是衡量天坑名气的一个尺度。按照目前查到的数据计算,mi洞河天坑的容积可能是中国最大的。
如果是这样,那么这是一个宝贵的自然资源。更为难得的是,mi洞河除自然风光及其优美之外,还有大量的人文历史故事。这在天坑中式及其难得的。
红薯粉
近年来,新田苕粉品牌价值不断提高,市场份额越来越好。新田苕粉质量好,与新田的自然地理条件有关。新田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但有大片的平坝,平坝中小丘罗列。中国农业有北方的旱作农业、南方的稻作农业,以及一些的地区额块茎作物三大源头。新田镇的地理条件,适宜种植块茎作物,种植食用块茎作物历史悠久。《彭水县志(清同治版)》记载:清乾隆五十一年冬,乾隆皇帝“广劝栽种甘薯以为救荒之备”并将种植红薯的记述书籍“《甘薯录》颁行州县”。这是我县有确凿记载的红薯种植历史,至今已有234年的 历史。贫瘠的土地、重要的交通、往来的人口,极大的刺激了红薯的种植及红苕粉的加工生产。从地理条件和人文历史推断,新田镇是我县种植和加工红薯较早的地方,也是对红薯依赖较大的地方,悠久的历史铸就了新田红苕粉的了良好品质。
脱贫攻坚
“石田千里,无所用之”,是历史上新田自然地理状况的写照。新时代在脱贫攻坚政策的指引下,新田发展很快。较好的解决了饮水难问题和排洪问题。充分利用自然地理条件,变地理劣势为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做到了一村一品。
□任永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