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池:小红薯激活乡村发展大潜力
近段时间,正是挖红薯的好时节,高如意再次来到红薯基地,察看红薯长势,“这一片红薯已经成熟了,明天就可以喊村民过来采收了。”
中国彭水网(融媒体记者 李亚军 李 峰)近段时间,正是挖红薯的好时节,高如意再次来到红薯基地,察看红薯长势,“这一片红薯已经成熟了,明天就可以喊村民过来采收了。”
高如意是联合乡龙池村3组的组长,现在,他又多了一个新的身份——彭水自治县小敏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
说起合作社的由来,高如意言语间充满了感激。
联合乡龙池村距离县城60公里,地势较为偏远,产业发展没有明显优势,村里大部分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留在家里的多是老人和小孩。久而久之,村里的许多土地变成了撂荒地。
“我一直在家种庄稼,看到地荒了,我这心里也不是滋味。”于是,高如意萌生了将村民手中的土地流转过来发展产业的想法。
说干就干。2017年,高如意将自己的想法挨家挨户告知村民,本以为要费一番口舌才能说服大家,没想到得知高如意的想法,村民们一致赞同。
村民们的大力支持,让高如意信心大增,他决定先利用1000亩土地用来发展种植,彭水自治县小敏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也应运而生。
“大家不要土地流转费,我也不能亏待大家。”高如意说,结合龙池村海拔、地理位置、土壤性质等因素,通过不断尝试,合作社最终决定以种植红薯为主,通过聘请附近村民到基地务工的方式,进一步带动村民增收,同时,产生收益后,村民还可用入股的土地参与分红,这样不仅盘活了土地资源,也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
郑吉秀就是长期在基地务工的村民之一。郑吉秀是龙池村3组的贫困户,因家里两个孩子上学,2014年被评为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自合作社成立以来,郑吉秀就一直在基地务工。
“从2017年开始,每年都要来基地忙上三四个月,做些除草、施肥的活儿,一天80元的工钱,还包午饭,一年挣个八九千没有问题。”郑吉秀说,基地离家近,在基地做工也不耽误家里的活儿,真正是一举两得。
同时,栽种红薯不愁销路,也让高如意放宽了心。
据了解,彭水全年种植红薯面积达30多万亩,发展晶丝苕粉生产加工主体28家,生产作坊200余家。高如意也与保家镇一公司签订了订单合同,以0.45元每斤的价格将红薯售卖。
红薯虽不愁销路,但也出现了新的问题。“从龙池村将红薯运到保家镇卖,一吨的运费要1200元,成本太高。”去年底,高如意将没卖完的2吨红薯加工成了淀粉,这让他看到了新的商机。
“我们栽种的是高淀粉红薯,粉质好,出粉率高,在市场上很受欢迎。”高如意算了一笔账,一吨红薯卖给公司售价仅900元,加工成淀粉后,售价可达到6元一斤,一吨红薯能够加工成300斤干粉,可以卖1800元,售价翻了一倍。
于是,高如意决定今年将所有红薯加工出售,“目前买了两台加工淀粉的机器,污水池和排水沟已经修建好了,就等着挖红薯加工了。”高如意说,接下来还要继续扩大种植规模,让更多村民实现增收。
村民在红薯基地挖红薯。 融媒体记者 李亚军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