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首页>新闻频道>文化>
§当前位置: 彭水首页>新闻频道>文化

彭水地名故事|大同

彭水日报发布时间:2020-12-2309:36:16
九蛮十八峒,峒峒十八家; 家家八爷子,外加老妈子。

中国彭水网□任永松

九蛮十八峒,峒峒十八家;

家家八爷子,外加老妈子。

有一个地方,人人都知道这样一句民谣,却没有人能说清这句民谣的起源及内涵。一句民谣,将一个乡镇扑朔迷离的前世今生摆在人们的面前。今天的地名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同。


大小之变

2013年,重庆市政府同意撤销小厂乡,设立大同镇。大同镇政府驻大厂坝。300年建制历史,300年风雨历程,大同镇的行政区划地名,在细、小、大之间轮回,也是地名史上的奇观。

清代康熙年间为细沙村,同治年间为细沙乡,《(清同治本)彭水县志》:大厂场在细沙乡,以二七为市期。小厂场在细沙乡,以三八为市期。同治年间一个乡有两个场是个奇迹。1932年析细沙乡置为大同乡、清河乡,始为大同乡治。1946年,大同乡清河乡并为同河乡,又属于同河乡管辖。1951年,由同河再析置大同乡。1958年改称大同人民公社。1981年,为了避免地名重复,“大同”地名改为“小厂”。当时遵循的原则是乡镇地名以驻地命名,驻地在大厂坝为什么叫“小厂”呢?原来,彭水当时已经有了一个大厂乡。1952年,龙洋乡析置了大厂人民公社,公社驻地新场,得名的原因是其境内清代建有规模较大的炼铁厂,得名大厂坝。

1983年,当时的大厂人民公社有6个大队,2663人,平均每平方公里56.8人,为全县人口密度最小的一个公社。小厂公社也是6个大队,6063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30.7人。当时小厂公社有“高原粮仓”之称。1983年,因灾减产,粮食总产量2111600斤;大厂公社未受灾,粮食总产1397700斤。灾年的小厂公社粮食产量是大厂公社1.5倍。

同时,小厂公社有丰富的煤和零星的铁矿藏,年产煤4000吨,还有县办酒厂一个。小厂公社经济社会发展优于大厂公社。因大厂公社得名在1958年,大同公社有大厂坝、小厂坝,所以大同公社改称小厂公社。从“细”到“大”,再到“小”,终点又回到起点。小大之间似乎弄错了地方。一些小厂人对此有点郁闷。


一百单八姓

据说,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同粮站一站长在统计公粮上交清册时,面对繁多的姓氏,突发好奇之心,动手清点大同的姓氏。不清不知道,一清吓一跳,一共有一百单八姓。族源来历纷繁复杂。这与大同周边乡镇聚族而居,只有几个大姓的局面大为不同。

因为姓氏多,罕见姓氏也有。大同镇有个领导告诉笔者,在大同当领导最好配个字典,不然难以写出读出村民的姓氏。一次一村民说姓kuǎi,听得领导云里雾里不知道这个字这么写。又有村民姓“呙”,也不知道怎么读。还有彭水少见的“寇姓”“艾姓”。

蒯(kuǎi)氏或是一个典型的汉族姓氏。其姓氏来源之一是源于职业,出自秦汉时期军工蒯缑,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蒯缑,亦称缑工,是秦、汉朝时期的专职军工工匠。大同镇有煤有铁,有因冶铁而得名的大厂坝、小厂坝。过去,大同镇及其附近地区多冶铁及锻造兵器的场所。大同镇的蒯姓是大同悠久冶铁锻造历史的见证者吗?


民谣探微

大同镇现在有个景区名曰“九门十八洞”,这个景区是一个有特色的小型石林景区。这个景区的命名是沿袭“九蛮十八峒,峒峒十八家;家家八爷子,外加老妈子”。所以总有人试图在这个小型石林找出“九个门”“十八个洞”,就像有人在鹿角乌江边上试图找出“六个角”一样,总是无功而返。

“蛮”是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谓。峒,唐宋以来壮、侗、苗、黎等民族的社会组织形式。亦作洞、溪洞。原意是以河流、山岭为自然界限的峒场,有固定地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九是阳数的最大,言极多;十八是九的倍数,更多。元明清三代,西南地区苗族土家族等民族都发生了反抗封建压迫的“九溪十八洞各民族人民大起义” 。也有资料指出,峒是山中的小块平地。

九蛮十八峒,峒峒十八家。

家家八爷子,外加老妈子。

整齐划一的组织最大的可能性是军事组织。大同镇紧邻黔江和酉阳,酉阳长期实行土司制,黔江长期是“千户所”管辖地域,都和军事有关。明代卫所兵制设千户所,千户为一所之长官,统兵1120人,分为10个百户所。卫所的士兵都是世袭的叫军户,每家一个男人当兵(不止一个的叫余丁),享有一定的免徭役的特权。

大同镇北部以陡坡绝壁与走马龙溪两乡为界,神仙堡、麒麟洞、狮子洞、大壁山等岩口为其通道;南部的断崖峭壁,为桐楼乡的屏障,经由核桃堡、五峰岩等岩口与之往来;中部浅丘之间有较宽的平缓坝地。从地名角度推断,神仙堡、麒麟洞、狮子洞、大壁山、核桃堡、五峰岩等地名充满了神奇的色彩,一定是有生动故事的地方。大同镇平均海拔1300米,全县最高。冷兵器时代,大同具有明显军事要地的特征。可以耕战合一,连兵器都可以自给自足,是一个能长期独立生存发展的地理单元,是历史上军事寨堡的理想之地。大同镇地域的这个地方居住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各种原因的多种姓氏的移民,可能和这个情况有关。这也许是大同镇历史上长期秩序不宁的历史根源。

“百户所”有112人,下设总旗2人,小旗10人。每小旗率10人。笔者推断“家家八爷子,外加老妈子”,正是这一组织形态的生动描述,小旗共10人,小旗1人,兵士八人,内勤(炊事员)1人。或许“九蛮十八峒,峒峒十八家。家家八爷子,外加老妈子。”正是一个耕战合一的“百户所”的生活状态。一句民谣导出了大同久远的历史。


地名探源

大同是指“和平安乐的盛世”。大同是中国古代思想,指人类最终可达到的理想世界,代表着人类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基本特征即为人人友爱互助,家家安居乐业,没有差异,没有战争。这种状态称为“世界大同”,此种世界又称“大同世界”

因为大同镇历史上的长期社会秩序不宁,民国年间“变乱纷乘”,“大同”成为虚无缥缈的奢望,所以1932年“细沙”析置“大同” 。这应该是大同地名的来源。同一时代形成的乡镇行政区划地名还有:归化乡(今双龙乡)、善感乡,也是寄予了天下太平的愿望。因为对小厂地名的憋屈,所以,在有机会改地名的时候,“小厂”坚决扬眉吐气改回了“大同”。


脱贫攻坚

彭水乃至更大区域的脱贫攻坚,大同应该是最有特色和成就的。1985年,在北京召开的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上播出了一部记录片《穷山在呼唤》,反映了武陵山区及酉秀黔彭的贫穷状况。据说该片让参加西南战役经过彭水的许多二野老战士潸然泪下。而其中最酸楚的贫穷故事发生在大同。这部片子吹响了脱贫攻坚的集结号,催生了四川省黔江地区行政公署的诞生。

回顾脱贫攻坚走过的几十年历程,大同的成果有目共睹。为了根治大同镇的地氟病,还开展了国际合作。大同人摆脱了标志性的“氟斑牙”,今天的儿童牙齿洁白。烤烟产业的发展,大同人摆脱了贫困。又在烤烟产业的基础上发展有机蔬菜,发展现代农业。全县范围来看,大同的人居环境是普遍最好的一类。难能可贵的是,大同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大同打造成了全市有名的“避暑胜地”,避暑季一房难求。有避暑者认为,相对于其他避暑地,大同昼夜温差不强烈,舒适度更好,更适宜老年避暑者长期居住。2016年以来,大同镇乡村旅游发展步伐加快。2020年度有上千人选择在大同避暑。乡村旅游成为大同发展的又一支柱。

“养儿不用焦”还是“养儿不用教”,不同的人生阅历也有不同的解读。1969年,重庆第一批知青下乡就有一些人落户大同,当年的艰苦生活在他们的青葱岁月里烙上了永生难忘的记忆。甚至在青葱年少离开时,有人戏言永不回来。今天这批人一次又一次回到当年的那山那湾,追寻当年的足迹,讲述当年的故事,在休闲避暑中看沧桑巨变。更多的时候他们带上儿辈、孙辈,在享受避暑之乐的同时,用大同的变化和大同人脱贫攻坚的奋斗精神的共同体会“养儿不用焦,酉秀黔彭走一遭”的无穷内涵,省去了在大城市对子女成长教育的一些焦虑。

大同镇集镇发展较快,新修的街道比较开阔。已经有的三条街道分别命名为大石街、大兴街、大同街,全部以大开头。大同目前又有一条街道需要命名,大同镇的领导征求我的意见,我建议取名“小康街”。从大石街、大兴街、大同街到小康街,又一个从大到小的变化。或许大石、大兴、小康、大同的道路名称,正是新时代在脱贫攻坚政策指引下,大同人阔步走过的奋进之路和发展之路。


分享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