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首页>新闻频道>乡镇>
§当前位置: 彭水首页>新闻频道>乡镇

市住房城乡建委扶贫集团“牵手”大垭乡

真情帮扶显成效 合力攻坚奔小康

彭水日报发布时间:2020-12-2414:33:27
2017年,市住房城乡建委扶贫集团定点帮扶大垭乡,三年来,扶贫集团坚决扛起帮扶责任,先后共派出16人次优秀干部驻乡驻村,全方位协助大垭乡实施村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帮扶、技能培训、产业扶持、消费扶贫等内容,涉及脱贫攻坚项目121个,直接投入资金近3000万元,协调资金3.15亿元,帮扶成效显著。

中国彭水网(融媒体记者  蔡 秀  廖凯易/文  蔡 秀/图)2017年,市住房城乡建委扶贫集团定点帮扶大垭乡,三年来,扶贫集团坚决扛起帮扶责任,先后共派出16人次优秀干部驻乡驻村,全方位协助大垭乡实施村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帮扶、技能培训、产业扶持、消费扶贫等内容,涉及脱贫攻坚项目121个,直接投入资金近3000万元,协调资金3.15亿元,帮扶成效显著。

如今,大垭乡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两个深度贫困村实现摘帽,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7年的8961元增加至2019年的13430元,取得可喜成绩。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村居旧貌换新颜

初冬的大垭乡大垭村唐家坝色彩缤纷,远处,层林尽染,极具苗家风情的青瓦木柱吊脚楼寨子青烟袅袅,一条亮白的公路穿寨而过,条条入户便道又将各家各户串连在了一起;近处,黄澄澄的柚子挂满枝头,公路两旁花开遍野,整个唐家坝成了一幅绝美的山居图。

“我们唐家坝算得上是一个好地方,我们家的房子全是政府改造的,门前的路也修好了;下雨天从家到场上脚都不沾泥巴,我们老两口再也不用帮别人推摩托了;我养了猪,种了海椒,一年收入有好几万。”说起如今的生活,当地村民李永发有说不完的话。

在这以前,村里不通公路,因交通不便,产业也发展不起来,村里大部分人仅靠着“一亩三分地”维持生活,年过七旬的李永发也是其中之一。

“村民卖猪都是用竹篮捆着抬出去卖,只要一下雨,山上的水就往屋里流,天天都在家帮忙推过路的摩托车。”在李永发的记忆中,家门前的泥泞小路曾是一条村民致富的“拦路虎”。

如今,泥泞小路成了宽敞的水泥路,李永发再也不用帮忙推摩托了。不仅如此,在市住房城乡建委帮扶集团的帮扶下,李永发家和其他63户村民一样,院坝硬化了,房屋也改造了。如今的唐家坝成了“大美乡村示范片”、当地的乡村旅游景点,农家乐、民宿也应运而生。

“在唐家坝已经有3家民宿了,今年,我们农家乐收入了8000多元,最多的一天接待游客60多人。”当地村民李勇开办了大自然农家乐,一年四季游客不断,为他家增加了不少收入。

李勇在唐家坝开办了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图为李勇开办的农家乐。


唐家坝的“换装”只是市住房城乡建委帮扶集团帮扶大垭乡在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方面的一个缩影。

市住房城乡建委扶贫集团驻大垭乡工作队副队长邹鑫盛介绍:“3年来,市住房城乡建委帮扶集团投入1300万元专项资金,同时撬动5000余万元建设资金,从无到有,以点带面,精心打造了唐家坝、木林溪两个‘大美乡村示范片’和4个‘美丽宜居村庄’,并将人居环境整治覆盖全乡,通过综合实施厨房、厕所、圈舍、院坝、环境‘五整治’,推动全乡人居环境实现了干净、整洁、有序和美丽。”

唐家坝人居环境整治后,村居旧貌换新颜。


牵线搭桥

让农产品成为“富产品”

在大垭乡,近段时间,不少村民开始制作红薯粉。李珊娜也开始走村入户收购村民家的红薯粉、黄豆、土鸡、鸡蛋等农特产品。

李姗娜是大垭乡的本土人才,也是大垭乡的电商从业人员。在市住房城乡建委扶贫集团、县商务委等部门的帮助下,李姗娜多次外出培训、展销,学习电商运营知识,并打通了销售渠道,打开了大垭乡的电商市场,成功将大垭乡的腊肉、土鸡(蛋)、大脚菌、蜂蜜等50余个优质农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

大垭乡龙龟村2组贫困户王佳文的农产品全都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出去,只要他有卖的东西,就给李姗娜打电话上门收购,而且价格合理还省事。

“她来收购,价格上我们不亏,都是按照市场价收,今年我家的土鸡、鸡蛋、黄豆,加起来已经卖了1000多元。”王佳文说。

为了让大垭乡土特产品“飞”出大山,助力更多的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市住房城乡建委扶贫集团为各村集体经济组织配套发展资金,并指导开展经营活动,培育发展当地电商企业、电商从业人员,打通线上线下销路。同时,在大垭乡创办扶贫超市,设置农副产品展示柜,发动广大职工开展消费扶贫,累计销售大垭乡农特产品300多万元。

邹鑫盛说:“如今,大垭乡初步建立起了消费扶贫长效机制,打造了‘金大垭’农特产品品牌,对外销售农特产品达1000余万元。”


“一对一”帮扶

深度贫困家庭“翻了身”

在李珊娜和王佳文一起挑选农产品时,龙龟村1组村民张昌权家正热热闹闹卖肥猪。

没过多久,一头大肥猪在众人的协助下,在张昌权家的圈舍前就完成了称重、屠宰等工序,随后运上一辆小货车消失在了公路尽头。

张昌权捏着一把钞票笑开了怀:“今天这个猪卖了6000元,现在圈里还有12头猪、8头牛,希望年底能卖个好价钱。”

张昌权是大垭乡龙龟村1组村民,2014年,因妻子、二女儿、父亲皆为残疾人,一家人仅靠张昌权一人务农维持生活,经过村里评议后张昌权家成了建卡贫困户。

2017年,市住房城乡建委扶贫集团入驻大垭乡后,从全乡531户建卡贫困户中甄选51户深度贫困家庭进一步增加帮扶力量。在县级结对帮扶的基础上,分别由扶贫集团成员单位进行“一对一”加持帮扶,结合每户具体情况,三年来不间断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确保脱贫路上一户不掉队。扶贫集团组织成员单位共筹集1100万元帮扶资金,根据帮扶对象不同条件、不同需求,分别给予个性化帮扶,用于鼓励发展种植养殖、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安排专项资金资助优秀贫困学生、助困关爱特殊困难群众等,实现了帮扶对象、帮扶措施双精准。

张昌权就是这“一对一”结对帮扶的51户深度贫困家庭之一。

张昌权列为市住房城乡建委扶贫集团“一对一”结队帮扶对象后,工作人员经常上门宣传、鼓励,指导他发展养殖业,这让他有了足够的信心。2018年,在金融扶贫贷款的支持下,张昌权购买了15头猪,18头牛,走上了养殖脱贫的道路。

为了解决张昌权交通运输问题和规范养殖圈舍,市住房城乡建委扶贫集团投入资金帮助他硬化了入户的公路,并且资助8万元建设养殖圈舍,解决了张昌权的后顾之忧。

“预计今年的收入能达十万以上。”说起如今的生活,甩掉“贫困帽”的张昌权满脸笑容。

大垭乡党委书记赵中娅说:“如今,大垭乡实现了住房安全,饮水安全,村组公路、通讯、动力电100%全覆盖。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全乡已建成中药材基地1120亩,经果林5100亩,高山蔬菜3000亩,乡村旅游示范户已建成55家。如今,群众精气神明显变化,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致富’,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张昌权依靠养殖脱贫致富。图为张昌权正在喂牛。

分享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