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留言条见证军民鱼水情
巍巍摩围山下,苍松翠竹掩映中的一处漂亮山湾里,矗立着彭水县唯一的红军历史陈列馆。
它是黄学珍老人的故居,红军留言条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那是1934年5月8日,英勇转战湘鄂川黔边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红二军团),在贺龙,关向应,夏曦的率领下,冒雨长途奔袭一举攻占军事要地—彭水县城,取得了全歼川军一个营(鲜少华营)的辉煌胜利。
贺龙宣布红军的纪律和任务,保护行商和百姓。穷苦人民扬眉吐气,大街小巷一片喜气洋洋。
红军原本想建立以彭水为中心的酉秀黔彭革命根据地。因夏曦极力反对:彭水县城背山面水,易攻难守,敌人来了不得了。
故而,三天后,红军经县委下面的南渡沱,西渡乌江,向下岩西进发……
1934年5月10 日,红三军将士进入苗汉杂居的黄家坝地区。这里闭塞落后,土匪横行,民不聊生。
老百姓本不了解红军,加之国民党政府的反动宣传,听闻大军过境,百姓惶恐,纷纷离家躲藏起来。
红军长途转战,人弹补给困难。想买给养,连卖东西的地方都没有。人困马乏,红军只有分散驻扎在黄家坝场上两个庙宇,以及皂角,三丘田,庹氏宗祠,舂碓堡,大湾等地。
红军在黄家坝休整了4天,最后经舟子沱向贵州进发,去开辟黔东革命根据地及会师酉阳……
饥肠辘辘的红三军七师机炮连一排战士,来到大湾黄学珍家时,只见柴门虚掩,呼喊无人应答,无奈天色已晚,只好借宿他家。
红军做了饭吃,烧了他家几根柴禾,用了几根大葱,吃了半坛咸菜。
临走,红军留下6升黄豆,作为对该户不知名老乡的的补偿,并写下一张字条贴在堂屋门板上:“老板:我们吃了你半坛咸菜,几根大葱,烧了你几根柴,共补你黄豆六升。红七师机炮连一排条”。
躲兵回家的黄学珍,以为又会像以前遇到的兵劫一样,将会看到鸡飞狗跳,满地狼藉。但,映入他眼帘的现实却是:家里的水,挑得满满的;屋里屋外扫得干干净净;家什也摆放得整整齐齐。他大吃一惊,疑惑不解,怎么在我家遇到了这么好的军队?
特别是看到大门上贴的留言条时,他更是激动万分,热泪盈眶,捧起黄豆,不甚感叹:这哪里是国民党反动宣传的那样子嘛。这些军队,不偷不抢,有借有还,军纪严明,哪是什么土匪?分明这仁义的红军,才是我们老百姓自己的队伍呀!
于是,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将这张珍贵的红军留言条保存下来,以作永久纪念。
但发现字条较薄,粘得又牢实。若硬揭下来,就会撕破纸条;不揭下来,又怕招惹麻烦。因为国民党在乡下实行“保甲连坐”,反动派知道了,不光字条和自己小命难保,还会连累亲邻。
黄学珍思来想去,突然灵机一动,计上心来,去买一张门神画,贴到粘有红军字条的大门板上,正好盖得严严实实,天衣无缝。
从此以后,每逢过年,黄学珍都要悄悄揭下旧画,换上新买的门神画。年复一年,他精心保护着年画下面的红军字条,日夜盼望着这支爱民如子,护民如亲且军纪严明的军队打回来,让老百姓翻身过上好日子。
1949年11月,老人苦盼的那支一路发展壮大的菩萨军队—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12军36师106团,108团将士进军大西南,终于解放了黄家坝。
以黄学珍为代表的穷苦老百姓获得了新生。他珍藏在内心的秘密,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
1958年,上级征集革命文物。黄学珍兴高采烈地将这张用性命和智慧保存下来的珍贵红军留言条,连同门板锯下,一起献给涪陵军分区征集组的同志,转送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
时光如梭,岁月如歌。从小小的红军留言条中,能看到军爱民,民拥军的真情实感,能清晰窥见中国共产党能从石库门走到天安门,从兴业路走到复兴路,从小小红船到领航中国之巍巍巨轮的历史必然。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当年红军为革命,征战四方,物资匮乏,甚至生存维艰,但仍能模范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用实际行动保护群众利益,有借有还,买卖公平,诠释了“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百年初心。
我们党从诞生那天起,就没有私利。“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不光响彻长空,还落到实地!扶贫攻坚,更是书写千古奇篇!
赢得民心,就赢得天下。“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是我们党、军队发展壮大的秘诀和真谛!
红色足迹追溯峥嵘岁月,红色文物见证鱼水情深,
红色信仰映照初心如盘,红色气质彰显使命担当。
小小的红军留言条,承载并映射出百年苦难辉煌。
熠熠生辉的红军精神,必将激励黄家人民和彭水儿女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在党史、军史中吸取继往开来的澎湃力量,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书写赓续红色血脉,奋进新时代的华章!
(黄家中学 庹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