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特殊群体 聚焦群众关切彭水关爱“一老一小” 强化兜底保障
重庆彭水网(通讯员 张水平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近年来,彭水从“一老一小”困难群体获得感入手,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以多样化服务强化了社会兜底保障。
推广“一站一家”
建立关爱联系纽带
近日,走进郁山中心校的“亲情驿站”,图书架、电脑、视频通话设备、音箱、麦克风整齐摆放。每天下午闲暇时间,同学们来到“亲情驿站”,通过视频电话与远在外地的父母交流谈心。
近年来,彭水在留守儿童较多的乡镇中心校大力推广建设“亲情驿站”和“留守儿童之家”(以下简称“一站一家”),针对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务工,缺乏家庭的主体教育和父母直接关爱等问题,对叛逆、厌学等心理问题及时干预。
加强与留守儿童的联系和沟通,拉近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心理距离,“亲情驿站”里配备了电脑、视频通话设备以及相应的附属设施,为留守儿童和在外务工父母提供沟通交流平台,在校留守儿童免费通过“亲情驿站”与在外工作的父母视频通话,进行感情交流,增进亲子关系。
“一站一家”为在校留守儿童提供了关爱保护和心灵慰藉的阵地,“亲情驿站”配备了图书架,采购有课外阅读书籍,可供学生们免费阅读。学校还定期组织志愿团队和老师给留守孩子开展心理辅导,给孩子们营造温馨、快乐的学习生活环境。
建立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政府共同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的联系纽带,积极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目前已在第五小学校、三义中心校、润溪中心校、大垭中心校、鹿鸣中心校、新场中心校等10所学校开展“亲情驿站”和“心灵之家”(“一站一家”)项目建设。
打造“为村暖心服务站”
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周家寨村年轻劳动力大多在外务工,全村60岁以上常住老人占比将近户籍人口一半,全村“空心化”现象突出。
今年4月,周家寨村“为村暖心服务站”项目开始运行,充分挖掘“一老一小”的需求,提供更加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服务,提升了农村地区社会治理能力。
“该项目服务覆盖村内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妇女等群体,重点为社区一老一小等困难群体提供日间照料、健康护理、心理关怀等服务,发掘村民骨干培育当地社区社会组织,活跃发展活力,助力乡村振兴。”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村暖心服务站”助力山区未成年人全面发展,积极组织社工及村内大学生志愿者搭建村内儿童暑期学习平台,为儿童提供一个暑期安全学习、成长空间,解决村内儿童家庭“课业辅导难”问题。今年暑假期间,县民政局引导社工联合村内4名大学生志愿者、社区自治组织村民舞蹈队为村内17名儿童开展了为期27天的暑期公益服务。
专门开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定期举办和老年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普讲座,“为村暖心服务站”还为居住地方偏远,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代买和上门服务。工作人员陪老人话家常,帮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为老人们带来了快乐,也为冷清的小院增添了生活的气息。
同时,还引入爱的背包、女生加油计划、儿童友好安全体验空间、孤老助养等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品牌项目,使“为村暖心服务站”的服务内容及功能升级,缓解对农村“一老一小”照护的缺失。
抓好社会救助
稳定民政兜底保障
近日,县民政局工作检查组来到善感乡敬老院,仔细检查着敬老院升级改造。“改造后的敬老院将辐射整个辖区,为入住老人提供短期托养、长期照料、文化娱乐、精神慰藉和医疗康复等一站式养老服务。”善感乡敬老院负责人说。
善感乡敬老院改造是我县近年来持续抓好社会救助政策落实,保持民政领域兜底保障政策总体稳定的缩影。
不断扩大兜底保障力度,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彭水拓展城乡低保“单人户”、“渐退期”保障政策,将贫困家庭中的重病、重残可“单人户”实施低保兜底的政策拓展到所有群众。搭建完成彭水“一门受理协同办理”信息管理平台,逐步建成包含医疗、教育、住房、就业、救灾、残疾等数据的共享信息平台,通过平台分析实际情况和困难类型,积极协助配合社会救助部门开展专项救助。
建立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建立包括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脱贫不稳定对象、边缘易致贫对象、突发严重困难对象以及低保边缘对象在内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库,将走访、发现需救助的困难群众列为村(社区)组织重要工作内容,构建社会救助主动发现网络。
同时,在村居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社会救助受理窗口,畅通困难群众办事渠道。今年我县累计支出城乡低保资金1.48亿元,继续对因病、因灾等导致家庭困难的对象实施临时救助,今年以来累计临时救助2274人次,救助金额达1095.3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