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医梁学顺——服务不打烊 为民护健康
重庆彭水网(融媒体首席记者 赵 勇 )“梁医生,梁医生,麻烦帮我看看,全身无力,一咳起来就上气不接下气。”2月4日晚上11:00过,刚入睡的梁学顺被村民喊声叫醒。他立马起床,披好外衣,朝着卫生室走去。
梁学顺是桐楼乡细沙村的一名村医,前来就诊的是细沙村一组村民张洪峰。“你这是天气变化引起的感冒,不要紧,配点药按时吃就好了。”在详细询问和检查后,梁学顺为张洪峰开了感冒药。“这段时间天气变化大,注意增减衣物,千万不要忽冷忽热。”梁学顺边配药、边叮嘱。
白天在村卫生室坐诊,晚上到村民家巡诊。半夜村民有需要,顶着寒风也要前往;凌晨睡意再浓,村民一声喊立马就起床。“人家生了病,人命关天的事,可不能大意。”梁学顺说,这是他的工作常态,没有上下班时间,没有节假日,村民需要,随叫随到。
“天气忽冷忽热,气温变化大,一不小心就感冒了。”梁学顺说,越是春节这样的重要节点,卫生室的服务更不能打烊,自己也得打起“十二分”精神,才能为村民的健康服好务。
图为梁学顺正在整理药柜。
细沙村距离桐楼乡场镇10多公里,是桐楼乡距离政府所在地最远的村;桐楼乡距离彭水县城89公里,是彭水所有乡镇距离县城最远的乡。这个地处武陵山深处的小山村,可以说是偏远中的偏远乡村。
今年63岁的梁学顺谈起40年前学医的初衷,与当地偏僻闭塞的环境有关。“娃儿生了病,半夜去请赤脚医生,第二天中午才请到。”梁学顺说,赤脚医生看病到处跑,经常找不到人。“万幸的是孩子只是感冒发烧,吃了点药就好了。”
“主要还是会医的人太少。”23岁那年,梁学顺开始自己摸索着学医术,让附近村民头痛脑热的“小毛病”能够及时得到治疗。在这期间,梁学顺除了拜师学艺外,还到正规卫校进修。从23岁开始,为村民开展健康服务整整40年。
“现在卫生室,条件真不赖。”梁学顺带着记者把卫生室参观了一遍。100多平米的村卫生室,严格“三室分离”。房间干净整洁,设备摆放整齐,检查床平整无褶皱,药品堆码得整整齐齐……为了让前来就诊的村民冬天不受冻,梁学顺还特地在一间屋子里安装了炉子。
“政府投入这么大,建好了设施,作为一名村医,更要细心守护好大家的健康。”谈起村民就医环境的改变,梁学顺深有感触。他说,40年前,自家的一口木箱就是药柜,简单储存点药品;后来村上在便民服务中心腾出10多平米的房间作为卫生室,看病、治疗、检查在一室,拥挤不方便;2014年政府投资新建了1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卫生室,村民的就医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不要看卫生室面积不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功能多着呢。”梁学顺说,政府除了建好卫生室外,还配备相应医疗设备,他不再只有听诊器、压舌板、血压计“老三件”,村民的血糖、血压等多项常规检测,都能在村卫生室进行,再也不用跑到很远的地方去。
村卫生室环境变了,医疗设施多了,更让梁学顺高兴的是,现在村民健康意识也有所增强,小病熬、大病拖的观念逐渐改变。他说,作为村级医生,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做好健康服务,提高大家的健康意识和卫生观念,当好村民健康的“第一守门人”。
细沙村村民就医环境的改善,是彭水抓实基层医疗健康服务的缩影。如今的彭水,全县每个村都有标准卫生室,至少有一名合格的村医,村民常见病、慢性病基本能在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得到及时诊治。
县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彭水加快推进县域医共体、医联体建设,上下联动,让老百姓在基层能够享有更优质的健康服务。特别是通过“乡聘村用”的方式,让偏远乡村留得住村医,保证医务人才能够沉下心来为群众做好健康服务。“我们每年定期进行培训,提高乡村医生为民服务水平,让村民看病更舒心,享受更体贴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