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首页>新闻频道>街道>
§当前位置: 彭水首页>新闻频道>街道

“啄”开致富门

发布时间:2022-09-2210:27:01彭水陈乾敏

9月14日,在绍庆街道过江村4组的彭水天军养鸡场,一个个鸡蛋正通过自动捡蛋系统,滑到分拣包装盘中,“鸡倌”张天军正熟练地将一枚枚鸡蛋分拣装盘。在他身后,一排排鸡笼整齐排列,1万羽蛋鸡伸着脖子啄食,叽叽喳喳,好不热闹。

村民在捡收鸡蛋。

学习技术一年

回乡养殖蛋鸡

张天军是土生土长的过江村人,平时在家务农,也外出打工,随着孩子的成长,家庭开支越来越大,让他萌发了创业养殖蛋鸡的想法。

养殖蛋鸡容易,但养殖成功不易。为了万无一失,2012年,张天军前往成都的养鸡场找专业人员学习养殖技术,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爱听爱看爱琢磨,张天军对基础养殖技术和防病配药了如指掌。“在成都跟师傅学了整整一年,没有工资,全靠家人的支持。”张天军说。

学成归来后,随即开始跑手续、平整土地、搭建了300平方米的简易棚。2014年5月,张天军从北京购入2000只蛋鸡苗,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全家人一心都扑在养鸡场,我主要负责养殖、注苗,妻子就负责跑市场、找销路。”张天军介绍。功夫不负有心人,蛋鸡成活率达到95%以上。第一年不仅成本收回来了,还赚了不少,尝到创业甜头的他,第二年将规模扩大到存栏3000只。

张天军的养鸡场逐渐步入健康发展轨道,逐年扩大养殖规模,到2020年,存栏最多达到了6000只。

智能化养殖

3人管理1万只

随着养殖规模的逐步扩大,环境成为了养鸡场的“硬伤”。“养鸡场的臭味不仅对周边环境不好,还容易滋生细菌,影响蛋鸡生长发育和产蛋量。”张天军介绍,粗放的养殖方式,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养殖成本也随之增加。

2020年,在外出考察后,张天军投入80万元,将养鸡场扩大到900平方米,能容纳25000只蛋鸡,并增添了全套自动化养殖设备。

如今,走进张天军的现代化蛋鸡养鸡场,鸡场内干净整洁,空气通畅,闻不到传统养鸡场那般刺鼻的异味。

鸡场内,5列4层鸡笼一字排开,一只只蛋鸡纷纷将头伸向笼外,喂料、光照、通风、控温、饮水、清粪、收蛋……均实现自动化管控。

说起这套全自动化养殖设备,张天军赞不绝口,鸡场内每排笼子前都安装了一条食槽,食料通过大管道传送到漏斗状的食料投放车,并分散在食槽中,完成喂食;喂水则更加方便,水管上有特制的水龙头,只需保证管道畅通有水就行;一个个干净的鸡蛋则可以通过自动捡蛋机,滑到分拣包装盘中。

“我们的养鸡场不仅实现了投食、喂水、捡蛋等环节全部自动化操作,还对鸡场的温度、湿度等进行智能化管理。”张天军说,这样的方式颠覆了传统的养鸡模式,通过风速、湿度、温度的自动调整,控制鸡场温度,使蛋鸡能在适宜环境中成长,大大降低了鸡群发病率。

得益于自动化设备,节约了大量人力成本,养鸡场聘用固定员工1名,工人只需要做一些鸡蛋装箱打包的简单工作。“上料是自动的,到了时间机器就会自动喂食,不需要再单独操作。平时只需定时查看蛋鸡的生长状况、机械的运行情况就可以了。”张天军说,“以前,养这些鸡,一天到晚忙得不可开交。现在我们3个人管理1万只鸡,还有空闲时间。”

日销7000只蛋

年产值150万元

因养鸡场生态环境好、纯饲料喂养等多重优势,张天军的全自动化蛋鸡养鸡场的鸡蛋口感细腻、营养价值高,深受消费者喜爱。

“每日产蛋在7000只左右,基本是日产日销。”张天军介绍,每天中午、下午,妻子和工人就开始捡鸡蛋、分装鸡蛋,第二天凌晨4点,张天军便开车送货。“赚的每一分钱都是辛苦钱,但是心里高兴。”

张天军介绍,鸡蛋完全不愁销路,很多时候是供不应求,购货商都是提前预订。鸡蛋都以本地销售为主,主要销往超市、蛋糕店、菜市场等,与多家收购商长期合作,目前鸡蛋销路稳定。“每天产蛋7000只左右,每年平均产值150万元。”

畅通销路,有了资本。张天军还注册了商标,打造属于自己的鸡蛋品牌。“我们一直养殖的都是罗曼灰和罗曼褐两个品种的蛋鸡,鸡蛋品质高,为我们打造品牌打下了基础。”张天军说。

未来,他有了更久远的规划。“一是进一步维护市场,扩大销路;二是扩大养殖规模,将存栏量提高到25000只。”张天军说,对未来的养殖他更充满信心。


分享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