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闯敢干 唯实争先 | 他为何在石头上种了150亩“野草”?
重庆彭水网(重庆日报首席记者 陈维灯)“老李,你种的那些野草草长起来没得哦?”
“那些野草草山上到处都是,你为啥子还花几万块钱请人去种哦?”
“野草草种在林子里,莫遭牛啃了哦?”
今年4月份至今,彭水县平安镇鹿坪村村民李育江就时常被一些村民调侃——因为他花了10余万元,雇请一些村民用了一个月时间,在石头上种了150亩“野草”。
李育江种的“野草”究竟是什么,他为何要种植这些“野草”,又为何是种在石头上?
记者现场打探看到,深秋,鹿坪村山林间薄雾如纱,林间裸露的岩石上满是青苔,青苔之间,生长着一簇簇叶片呈五边形的蕨类植物。这就是李育江种植的“野草”。
“我们当地人喊它巴岩姜,中药名叫作骨碎补。”说话间,李育江从岩石上轻轻拔起一株巴岩姜,仔细查看着长势情况,“一般摔了、崴了、骨折,或者骨头痛,我们就拿巴岩姜来入药。”
不过,村民一般都是在山野林间采集野生的巴岩姜入药,李育江为何要人工种植?
故事要从去年5月份说起。
身为一名退伍军人,今年44岁的李育江时常参加镇里组织的民兵训练。
一次训练后的闲聊中,平安镇应急办负责人何林家向李育江说起了一件事情:彭水农业农村委乡村产业科负责人冉茂涛在龙溪镇漆树村驻村时,试种了30多亩巴岩姜,5年后每亩地鲜货产量超过8000斤。
“现在市场上一斤鲜货卖4元,一亩地就能卖3万多元,政府每亩还补贴2000元。”算一算收支账,再电话请教冉茂涛一些种植注意事项后,李育江心动了,“巴岩姜一般生长在潮湿背阴的林下石头上,不需要毁林也不占耕地。如果能种个几十亩,收益应该不错。”
于是,李育江立即与其余村民商量,计划流转总计150亩的林地种植巴岩姜,“我向大家保证不砍树、不毁林,但前期不支付流转费用,等收成后拿出10%给大家分红。”
尽管对种植巴岩姜能否成功持怀疑态度,但在村干部的协调帮助下,李天仁、廖福林等26户村民还是将自家林地流转给了李育江。
今年4月,李育江收购了9万斤巴岩姜种苗,开始在林间石头上种植巴岩姜。
“每亩种苗600斤,要选用长5厘米左右、小拇指粗细、芽头多、新鲜的巴岩姜根,在阴雨天的时候种植。”每天,张光建、陈德群等10多名村民受雇于李育江,在树林间、石头上种植巴岩姜,“种起来也简单,就是把种苗放在石头上,稍微用青苔固定下就行。”
这样的活路,李育江每天要支付每名村民80元的务工费用并提供一顿午餐。一个月下来,10多名村民每人的务工收入都超过2000元。
“你看,种了半年左右,只需要每三个月喷一次叶面肥,长势还是很不错的。”一块不到两平方米的扁平石头前,李育江一边细细查看着种植其上的巴岩姜,一边告诉记者,“就这一块石头上的巴岩姜,种植5年后能收鲜货200多斤。”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第一年的成本包含每亩地600斤的种苗费用、运费、人工费和叶面肥支出,合计约3500元;第二年到第四年仅有叶面肥购买成本,每年约500元;第五年需要支出采挖的人工成本,支出约2000元。5年每亩合计支出约7000元。
“5年生巴岩姜每亩能采挖鲜货8000斤,按现在每斤市场价4元算就能收入32000元,扣除成本7000元,还能有两万多元收入。”李育江介绍,一般4斤鲜货能晒出1斤干货,8000斤鲜货就能得到2000斤干货,“现在干货的市场价是27块多。按干货算,每亩能卖5万多块钱,更划算。”
如今,已有不少村民前来请教李育江巴岩姜种植的相关事宜。
“巴岩姜不仅是一味中药材,其巴着石头生长的习性,也有助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平安镇党委书记邓拓介绍,平安镇石漠化严重,70%以上区域为岩溶山区,“如果巴岩姜能够人工种植成功并得到推广,不仅能成为平安镇的特色产业,还能助力区域内的石漠化治理和生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