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义:200亩土地“番”出好效益
200亩土地“番”出好效益
重庆彭水网(本报记者 杨丽媛 文/图) 近日,天气晴好,三义乡小坝村中药材基地,挖机来回穿梭在田地里,一棵棵中药材被翻出土,村民们围坐在田垄上,忙着收获、挑选、整理。挖机采挖不到的地方,村民们也三三两两动手采挖。初冬繁忙的田野里,回荡着收获的喜悦。

工人正在采收中药材。
“大家挖药材的时候小心一点,挖断了就不值钱了。”谭代超在基地里四处查看仔细叮嘱着。
谭代超是该中药材基地的负责人,曾经在外务工,疲于奔波后,决定返乡创业。“回来之后我尝试做了很多产业,有高山蔬菜、中药材等。后来发现,中药材种植效益很好,所以这几年我流转了200亩土地,用来种植大黄和天门冬。”谭代超介绍,因为药材是三年一收,所以每年都会发展几十亩,这样轮番种植,确保每年都能有收益。
不让土地闲置,是农民对土地的尊重。把时间错开,每一番播种都能留下无尽的期待。
这几年的市场行情也没让谭代超失望,中药材收购价格喜人,投入的精力和金钱让他觉得非常值得,并坚信好的投入一定能有好的效益。基地本次采收的是60余亩大黄,总产量150余吨,每吨市场价可达2000余元。“我的中药材不愁销路,有企业定点收购,我只要保证质量,就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了。”谭代超说。
谭代超觉得,自己生意红红火火不算什么。还要带动周围的父老乡亲一起增收有效益,“我基地里面每年的务工支出都有7万余元,还不算土地流转费。”他说,除开基地务工,周围群众也可以自己发展药材,他可以提供技术支持,还能帮忙销售,拓宽他们的增收渠道。
“我就住在附近,今年60岁了,在基地务工也不累,平时管护药材,在采收的时候忙一点,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还是很可以。”村民谭玉银一边整理大黄一边介绍着。
踩着松软的土壤,看着满地的大黄。谭代超感慨说,“还好回来了,又能照顾家里,还能挣钱,返乡创业这个决定我没做错”,地里的天门冬还没有收,虽然有药材商上门收购,但他还想让天门冬在地里留一留,一是可以让天门冬再长一长,二是对明年的市场有信心,觉得会有更好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