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溪:依山就势发展生态特色农业
重庆彭水网 ( 本报记者 廖 唯 )周术军)特色水产养殖、香椿种植基地、石头上种中药材……这些都是龙溪镇立足资源优势,依山就势发展生态特色农业的真实写照,促进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双增收”。
山泉水“冲”出生态园
“我现在所处的位置是龙溪镇老桥村生态养殖垂钓基地,这是龙溪镇发展出的“村集体经济+大户+农户”模式,壮大集体经济,帮助群众增收的成果,欢迎大家来到龙溪镇老桥村品生态鱼、观七彩鸡、享垂钓乐。”龙溪镇党委书记廖秀华推介道。
生态养殖垂钓基地旁,一条小溪从山间缓缓流淌而出。返乡创业村民张远洪就是通过利用好这股山泉水发展起特色养殖业,建起集养殖、垂钓、农家乐为一体的生态园。
张远洪正在投喂饲料。 廖唯 摄
“水产养殖的主要方式是高密度圆桶养殖和外塘养殖,养殖的品种除了常规品种草鱼、花鲢之外,还有特色品种黄骨鱼、甲鱼、牛蛙,一共有20万尾左右。”张远洪介绍,养殖的鱼还可以返回垂钓场进行垂钓,收取一定的垂钓费用,鱼在外销的同时,也为农家乐提供食材,一年总收入在10万元至20万元。
同时,张远洪还在基地养殖了七彩山鸡。采取“公司+村集体+农户”的经营模式,村集体对农户购买的鸡苗进行每只3元的补助,张远洪负责养殖技术免费指导,回收七彩山鸡和鸡蛋。
“今年带动脱贫户20余户养殖七彩山鸡,户均养殖100羽以上,公司与养殖户签订保护价收购订单,鸡蛋价格最低1.3元一个,鸡每只在50元至80元不等。”张远洪说,七彩山鸡营养丰富,肉质鲜美,是集食用、药用、毛用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特养禽类,经济价值高于普通鸡,有较好的消费市场。
香椿芽“生”出好产品
走进龙溪镇漆树村香椿基地,一棵棵香椿树生机盎然,10多名村民正在基地里进行除草管护。
“彭水有道名菜叫香椿炒鸡蛋,我们龙溪也有一道名菜叫香椿酱菜,它的原材料就取自我身后这片香椿基地,它采用独特的工艺,能最大限度地保留香椿的本位,帮你留住舌尖上‘春天’的味道。”在香椿基地里,廖秀华拿起一瓶香椿酱菜说道。
工人正在包装香椿酱菜。廖唯 摄
香椿被誉为“树上蔬菜”,其以营养丰富、香味浓郁、青脆爽口而备受青睐。近年来,彭水县百业兴森林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充分结合当地气候资源条件,在龙溪镇漆树村大力发展香椿种植产业,带动更多群众实现家门口增收致富,将香椿产业打造成为一项助力乡村振兴的“美味”产业。
公司负责人马丹强介绍,公司与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联合研发香椿酱菜的系列产品,目前上市的产品有清香型和香辣型两种口味,销售的渠道有全国高速路服务区、旅游景点、特产店、连锁商超等,预计今年营收达到2500万元左右,共带动193户485人就近就地就业增收。
马代周是漆树村5组村民,她表示自从村里开始发展香椿产业以来,已经有近10年没有外出务工了,香椿基地让她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除了土地租金收入,在香椿基地和加工厂务工,一年收入有4万元左右。”马代周说,靠着在村里的香椿基地,她不仅能在家照顾家人,还能在基地务工挣钱。
石头上“长”出新产业
在漆树村的一片树林里,只见林间的石头上长着一株株绿色像蕨类的植物,这就是漆树村中药材骨碎补种植试验基地。
“我们当地人喊它巴岩姜,中药名叫作骨碎补,一般摔了、崴了、骨折,或者骨头痛,我们就拿巴岩姜来入药。”在说话间,村党支部书记王成奎从岩石上轻轻拔起一株巴岩姜,仔细查看着长势情况。
“在骨碎补的种植过程中,管理至关重要。首先是浇水管理,骨碎补喜欢湿润的环境,但也不能过度浇水,以免造成根部腐烂。其次是施肥管理,骨碎补生长期间需要充足的营养,应定期施加有机肥或复合肥。此外,一旦发现病虫害,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随行的县农业农村委驻漆树村工作队员谢立跟王成奎讲解起骨碎补的管理技术。
长在石头上的中药材骨碎补。廖唯 摄
2020年,漆树村在县农业农村委的帮扶指导下,结合龙溪镇自然优势,充分利用石漠化生态仿野生栽培,采取“村集体经济+农户”模式发展中药材骨碎补。
“开始我们村进行50亩的试验,同时在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的技术指导下,种植骨碎补的技术逐步成熟,然后就在全村范围内推行,让村民发展种植,目前种植面积已有200余亩。”王成奎说,今年下半年将采收第一批骨碎补,预计每亩能收三四百斤左右,效益还是比较可观。
“巴岩姜不仅是一味中药材,其巴着石头生长的习性,也有助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廖秀华介绍,发展骨碎补不仅让龙溪镇有了特色产业,还能助力区域内的石漠化治理和生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