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首页>新闻频道>社会>
§当前位置: 彭水首页>新闻频道>社会

从外出务工到创业成功,李绍玉让非遗苗绣火起来

一根苗绣针,绣出致富“出山路”

发布时间:2024-10-2516:53:40

重庆彭水网(本报首席记者  赵 勇)“您的彭水苗绣作品《砥柱铭》,已被我馆收藏。”近日,绣娘李绍玉将中国国家博物馆发来的收藏证书念了又念。她说:“作品能被国家博物馆收藏,真的很开心!有一种被艺术殿堂肯定的感觉。” 

从一名普通外出务工者成长为彭水苗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绍玉不仅获得过全国优秀农民工、全国五一巾帼标兵、重庆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还用绣花针带领乡亲们走向共富、让苗绣作品走向全国。 

订单式培训带动乡亲就业

1968年出生的李绍玉,老家普子镇距离彭水县城41公里。这条路,李绍玉走了30余年。 

在彭水,苗绣技艺源远流长。从8岁起,李绍玉就跟母亲一起学苗绣。她和丈夫是相亲认识的,送的定情物就是一副自己绣的鞋垫。 

“1993年的时候,我就想去城里看看。”李绍玉说,由于在彭水没有找到合适的岗位,她便前往上海的服装厂打工,没想到一去就是14年。直到2006年,彭水实施人才回引,李绍玉带着她的刺绣本领,回到年少时一直想进的“城”。 

早期在外务工的时候,李绍玉也经常帮老乡介绍进厂,奈何有的老乡不会技能。李绍玉发现,外地服装厂比较缺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在彭水培训后直接输出到厂就业,这样也更能招到学员。于是,她转变思路,决定做“培训+就业”的订单式培训。 

每逢乡镇赶集,李绍玉就和丈夫王光荣赶场发宣传资料,还进村入户招收学员,输送到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地的企业上岗。几年下来,通过李绍玉的订单式培训实现就业的员工达4000多人,而且这些务工者都能熟练地掌握操作、制作技术,很受用工方青睐。 

为了带动更多乡亲就业,李绍玉后又成立了荣玉苗家刺绣公司,建立非遗苗绣扶贫就业工坊3个、苗绣展示展览体验馆1个、苗绣传习所1个、乡镇居家灵活就业联络点2个,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开展苗绣培训,累计培训苗家刺绣学员达2000余人次,带动500多个贫困家庭居家就业。 

织出乡亲们的非遗“共富梦”

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苗绣这项主要依靠纯手工刺绣的民族技艺也曾受到冲击。在李绍玉的心中,一直有个让非遗苗绣火起来的梦想。 

2018年起,李绍玉牵头创办苗绣工坊,主要生产香囊、胸针等实用小物件。为了更符合现代简约审美,李绍玉摒弃了绣多绣满的做法,只在枕套、衣服上点缀些许图案。此外,她还将阿依河、九黎城、鞍子苗寨等彭水山水绣成可以捧在手中的苗绣装饰画。这些改进做法,让工坊制品广受欢迎。 

在工坊发展过程中,许多当地民众加入到非遗技艺的传承中来,并以此为机会极大改善了生活条件,村民张小容就是其中一位。经培训后,张小容入职苗绣工艺品公司,有了扎实的技能和稳定的工作,每月有近3000元的收入,与师傅李绍玉合作的绣品还被众多苗绣爱好者收藏。 

一幅联名的“和平精英”18余米绣品价值20余万元,一幅写实的乌江画廊绣品价值100余万元……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些定制化作品让苗绣价值实现了最大化。“我们现在的销路很广,在重庆也有自己的展馆。”李绍玉说,目前收到的私人定制订单来自北京、香港、上海、福建等地。 

李绍玉告诉记者,现在公司年产值达到700余万元,带动居家就业800余人,都是参加就业培训的脱贫户、残疾人等人群,人均日收入能达到80元至100元。

和苗绣一起走向全国

2018年,李绍玉的一幅“鸿运当头”苗绣走出了重庆市,被辽宁的一个买家收藏。“这是对我的肯定,也更加坚定了我发展苗绣的决心。”回忆起那时的事,李绍玉依旧热泪盈眶。 

李绍玉的绣品十分注重对彭水当地文化的挖掘。《砥柱铭》本是北宋大书法家黄庭坚晚年书风成熟之后在黔州(今重庆彭水)时所作,为其著名代表性作品。以此为题材,李绍玉和徒弟张小容用3年时间绣出了《砥柱铭》苗绣,作品用线超过1万米。 

在任职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时,李绍玉带着《砥柱铭》前往北京,让更多人了解到苗绣文化。如今,彭水苗绣《砥柱铭》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消息在彭水人的朋友圈里被疯狂转发。“自家的作品能被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看到,让每个苗乡人都感到自豪!”李绍玉说。 

在这幅作品的刺绣过程中,令李绍玉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吏干公家如己事。持身清洁,不以谀言以奉于上智”。她说,虽然没有身在“公家”,但现在自己有能力了,就应该尽自己的社会责任。 

“我没有很高的学历,但我知道,文化需要传承,有能力的人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李绍玉说,现在她每周在青少年活动中心还有两节苗绣课,就是希望让更多小朋友接触苗绣、喜欢苗绣。 

彭水九黎城山脚下的吊脚楼里,李绍玉静坐于绣花桌前,细细摩挲着五彩细线描绘的九黎城,景在人前,绣于画中。她动情地说:“我想用一根绣花针,绣出彭水风情,让更多的人知道苗绣,知道苗乡彭水。一边做职业培训,一边将苗绣事业传承下去。”

分享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