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首页>热点专栏>印象彭水>
§当前位置: 彭水首页>热点专栏>印象彭水

彭水: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发布时间:2024-12-0416:22:29
近年来,彭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全县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65.6%,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保持在360天左右,县域次级及以上河流水质均达Ⅱ类及以上。彭水依托生态资源禀赋,让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加快发展水电、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项目,构建以高效、绿色、循环、低碳为特征的新型工业集群。

近日,在乔梓乡长寿村不老泉水生产车间,一罐罐不老泉水通过自动传送设备,在喷淋的水雾中“冲着凉”,整齐地“走”下生产线。

在乔梓乡不老泉水生产车间,工人正忙碌在生产线上。赵勇 摄

“公司的天然泉水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累计实现产值超过10亿元。”企业负责人林榜建说,当初选择在彭水建厂开发不老泉水,看重的就是当地优质的生态资源。

“铝罐盛装山泉水,是我们的一大创新,市场上也是独一份的存在。”林榜建说,选择铝罐包装,目的就是通过物理高温灭菌的方式,更好地“锁住”健康元素,减少用臭氧灭菌等方式带来的其他影响,让产品的品质更有保障。目前,不老泉产品远销新加坡、南非、阿联酋、葡萄牙等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畅销国内外,已累计实现产值超过10亿元。

“这罐不老泉水,不仅让企业有了好的效益,也为村民带来了更多增收门路。”长寿村党支部书记淳泽伦说,村上依托优质的山泉水资源,引进企业开发不老泉水产品,企业先后投资7000万元,流转了长寿村水源地周边近1万亩土地,农户土地流转后,企业先后招聘120多名当地村民进企业务工,让大家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在彭水,让源头“好水”变为发展“活水”的不只有长寿村。在距离彭水县城不足10公里的乌江上,110多米高的乌江彭水水电站大坝巍然耸立。这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175万千瓦,年设计发电能力63.51亿千瓦时,是重庆市目前最大的水电能源项目。

据了解,自2008年投产至今,乌江彭水水电站已连续安全运行超过6000天,累计完成发电量超900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超7000万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近年来,彭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全县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65.6%,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保持在360天左右,县域次级及以上河流水质均达Ⅱ类及以上。彭水依托生态资源禀赋,让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加快发展水电、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项目,构建以高效、绿色、循环、低碳为特征的新型工业集群。“清洁能源产业已成为推动彭水工业绿色转型、壮大县域经济的新引擎。”县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杨祥奎说,目前,彭水县境内共建设水电站26座,累计储备风电项目7个、光伏项目11个,页岩气、压缩空气储能、页岩气制氢等项目7个。

生态向美,产业向绿。彭水还依托好生态,将一个小红薯做成了大产业。位于彭水工业园的重庆苗薯农业有限公司,红薯粉经过和浆、蒸煮、切割等工序后,被加工成当地特色美食——晶丝苕粉,销往全国各地。企业主要生产的火锅湿粉、红薯经典干粉、重庆酸辣粉等生产线9条,其中4条全自动火锅湿粉生产线,2 条方便粉丝烘干线,3 条经典干粉生产线,年产全红薯粉条系列产品21000吨,全年总销售收入可达2亿元。

“彭水晶丝苕粉,因其品质好、口感佳,被很多消费者称为‘苕粉中的贵族’,备受追捧。”县供销社党组书记、主任张小洪说,近年来,彭水不断完善的生态工业链条,促进红薯产业升级,产出更加高品质的苕粉。同时,彭水积极推动生态产业提质,大力发展红薯及中药材等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重点扶持苗薯龙须、苗巧嫂、利源等红薯加工企业,完善产业与脱贫群众利益联结机制,红薯全产业链产值20亿元。


作 者:赵  勇

编  辑:任鱼萍

责  编:黄智宇

总值班:李大明

总编辑:冉显东

分享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