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冬闲地变成“增收田”
重庆彭水网 (记者 杨丽媛)“趁着这几天天气好,要抓紧把荞麦收回去。”近日,在绍庆街道弹子社区,连片荞麦长势喜人,一阵风起,荞麦秆随风起伏,村民赵远合在荞麦田间收割,一堆堆荞麦堆放在田埂上,田间地头尽是丰收喜悦。
“地里闲着也是闲着,村里组织种小春作物,我们就跟着种了些荞麦。”赵远合说,荞麦生长周期短,经济价值也不错,一斤荞麦面能卖8元,能增加不少收入。
“荞麦收了,我们马上又要种油菜了,人不能闲,地也不能闲着。”赵远合一边说,手里割荞麦的刀不停歇。
“今年由于天气原因,有些作物产量较低。全县就增补秋荞1万余亩,确保全县粮食稳定生产和安全。除此之外,现在还在发展油菜、高山蔬菜等经济作物。”县农业农村委粮油蔬菜科张光列表示,今年以来,彭水还加大撂荒地复耕,多种类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做到应耕尽耕,应种尽种,让撂荒地切切实实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同时,彭水还对土地进行改良、整理,提高土壤的肥力和生产力,使农作物生长有良好的环境条件。2024年度项目计划投资5886万元建设2.15万亩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实现了项目区农户、集体、经营主体 “三增收”“三满意”,破解了高标准农田管不好、收益低的难题,确保了粮食安全。
“土地整改好了,如何让土地成为农民手中的‘增收田’,还需要解决种什么、怎么种的问题。”县农业农村委主任李育奎介绍,现如今正是秋冬播种的时节,水稻、玉米等作物收获后闲置的田地,可发展经济效益较高的油菜,让冬闲田切实变身百姓的“增收田”。
据介绍,我县紧扣保障粮油安全目标,积极组织农业生产,截至目前,已发放油菜种25吨,发展油菜种植25万余亩,全面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地落实。“秋冬季节大力推广‘稻油轮作’模式,有效补齐‘种植空窗’。”李育奎说,巧让“冬闲田”变“四季田”,既提高土地利用率,也实现了稻油水旱轮作与保障粮油供给的良好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