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子中学:非遗文化点亮校园生活
重庆彭水网 (记者 钟建 周术军)近日,在普子中学校园内,一场别具一格的玩牛表演让学生和老师们连连称赞。表演的主角是该校初一四班的学生,他们通过夸张的动作和充满趣味的表演,生动再现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玩牛,这一源于劳动生活的传统技艺,在学生们的演绎下焕发了新的生机。
别具一格的玩牛表演受到学生和老师们的连连称赞。钟 建 摄
“一直以来学校就特别注重少数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玩牛表演指导老师邹毅介绍。近年来,学校充分利用延时课和课外活动时间,将玩牛、皮影戏、苗舞、苗绣等地方特色文化项目纳入日常教育教学中。通过量体裁衣的方式,让学生们在课堂之外走进非遗,体验文化传承的价值。
对于此次玩牛表演,学生们花费了不少心思。初一四班的玩牛表演学生黄小洋说道:“从刚开始学动作,到理解玩牛里的故事,我们排练了一个多月。虽然很辛苦,但演出成功后特别有成就感,也觉得我们的家乡文化很有意思。”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让学生掌握了传统技艺,更让他们深入了解了非遗背后的文化内涵。
皮影戏作为另一项非遗项目,也在学校得到了推广。学校特别邀请了当地皮影表演者来校授课,学生们通过亲手制作皮影道具,学习表演技巧,逐渐对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产生了兴趣。苗舞和苗绣则让学生们进一步认识了本民族的传统艺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在舞蹈中表达情感,在刺绣中凝聚历史的传承。
普子中学校长冉茂华表示:“我们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不只是为了保护这些文化遗产,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热爱家乡的情怀。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希望孩子们不仅能学到技能,还能明白传承的意义。”他还提到,学校将非遗教育与现行的素质教育改革相结合,通过延时课、社团活动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
普子中学的非遗进校园活动,也得益于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大力支持。在教育部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背景下,学校结合本地文化特色和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让非遗不再只是课本中的概念,而是成为鲜活的学习内容。
家长们对这一系列活动给予了积极评价。皮影表演学生家长李小林说:“我的孩子以前对家乡文化了解很少,现在能主动跟我们讲玩牛的历史,还说要教我耍皮影。这样的学习方式,既让孩子们开阔了眼界,也增加了对家乡的感情。”
事实上,这种教育模式不仅仅是传承文化,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们通过排练、表演,学会了如何与人合作,如何用心去感受和展现文化,形成了一种兼具传统和现代的综合素养。
“下一步,普子中学计划进一步拓展非遗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冉荗华表示,例如,与本地非遗传承人合作,推出更多互动课程;组织学生参观非遗工作坊,让他们感受传统技艺的生产过程。学校还将尝试借助数字化手段,通过录制视频、制作非遗微课等方式,让非遗教育更具延续性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