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彭水往事》连载之九——郁山讲学
北宋时期,彭水已经发展形成两个城区,一个是郁山城区,一个是乌江和郁江交汇处的彭水城区。
中国彭水网 王业培
北宋时期,彭水已经发展形成两个城区,一个是郁山城区,一个是乌江和郁江交汇处的彭水城区。上古时期,彭水的濮人(彭水苗族先民)发现了郁山中井河岸边的天然盐泉(今名“飞水井”)后,被人们利用和开发,开启了郁山的文明发展,郁山成为历朝历代统治集团重要的经济命脉。郁山从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开始,汉武帝置涪陵县,三国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设涪陵郡,南北朝北周武帝保定四年(公元564年)置奉州,十年后改为黔州,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置彭水县,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置黔州,宋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因“盐泉流白玉”而置玉山镇。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将黔州治所迁到县城南门洞,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又迁到河堡插旗山下,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设黔中道,彭水成为县、州、道治所地。
郁山因为有盐得到兴旺,商贸得到快速发展,人口不断聚集,经济文化不断繁荣。黄庭坚来到彭水,大家都向他请教学习,郁山学子刘瑜,字倩玉,专门到府城向黄庭坚拜师学习,被黄庭坚收为门下。郁山民众非常希望黄庭坚能够到郁山讲学,大家推荐郁山名儒向解元代表郁山民众特地到府城邀请黄庭坚到郁山讲学,黄庭坚见郁山民众对读书很重视,读书的热情很高,好学之风让他感到很欣慰,觉得自己来到这样偏远落后的地方,能够传授给大家学识,也是很有成就感的,于是非常愉快地答应了。
一个晴天,黄庭坚心情高兴,就在刘瑜的陪同下,来到郁山讲学。在刘瑜的家中,大家商议讲学的地方,刘瑜说:就在我家堂屋讲学如何?刘瑜家是个盐商,家庭比较富裕,堂屋宽大明亮,所处位置又位于郁山的中心位置,大家一致赞同。听说黄庭坚来讲学了,都想聆听这个文学大家的讲解,老老少少,挤满堂屋。黄庭坚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结合实际,深入浅出,从诗词讲到书法,从历史讲到现实。黄庭坚渊博的学识,精辟的讲解,严谨的治学,赢得了郁山民众的称赞。
黄庭坚对郁山进行了考证,他认为春秋战国时期郁山就已经比较繁荣了,到秦朝时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本地女实业家巴寡妇清开发利用郁山食盐和朱砂,富甲一方,为秦始皇修建长城提供资助,为修建秦始皇陵提供水银,秦始皇尊其为“贞妇”, 她死后秦始皇下令筑“怀清台”以资表彰。从此,郁山便受到历朝历代的高度重视,长期是县州治所地,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成为许多文人墨客笔下的素材。
黄庭坚来到彭水,一路走来,进入武陵山区,看到的都是崇山峻岭,山高谷深,人烟稀少,到了郁山,见到了一片繁荣景象,觉得这就是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源发地,只是比陶渊明理想中的世外桃源要大得多,繁荣得多。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对黔州更是情有独钟,以黔州为素材,写出的寓言小品《黔之驴》,就是发生在摩围山下乌江边的寓言故事,借此抒发了作者对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又无才无德的讽刺。
黄庭坚在郁山讲学,正遇上郁山要举行祈雨仪式,郁山民众觉得是个很好的机会,都希望黄庭坚能够为他们写祈雨词,表达民众对上天敬畏之心。在彭水县令田师敏的请求,黄庭坚写下了《祈雨青词》《玉山祈雨文》向苍天祈雨,《祈雨青词》中说“……顾哀下土之黔,坱轧鸿钧之造。赐予膏泽跻登丰年。重念贱微一介之臣,典司百里之命,倾投五体,瞻望紫宸。无任祈天俟圣,激切依归之至”。
黄庭坚在刘瑜家的堂屋讲学,刘瑜感到非常荣幸,便请先生题写堂名。黄庭坚见堂屋书橱里有许多书箱,就题写“万卷书堂”四字,刘瑜找人用柏香木刻成横扁,挂在堂屋大门上方。刘瑜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上,就回家在“万卷书堂”开办私塾,传承黄庭坚学风,教书育人。
南宋初年巴蜀名士冯时行曾到郁山瞻仰“万卷书堂”,领略黄庭坚遗风,很有感触,并题诗一首:
书契摄古今,箧椟漏粹美。
天地入秋毫,参有一字唯。
“万卷书堂”一直是郁山办学场所,经过历代维修和扩建才得以保存。元绍庆府总管向午凤见 “万卷书堂” 房屋已破损,就筹集资金进行修缮。明朝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七月,彭水县令曹栋带头捐款,筹集资金进行维修扩建,曹栋写有《万卷书堂碑记》,介绍了筹集资金维修扩建的过程。清朝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知县杨于高、巡检朱维垣募捐扩建,改名为“丹泉书院”,仍然堂悬“万卷书堂”匾额。清同治二年(公元1873年),知县张春霆来到郁山,见“丹泉书院”陈旧破败,就捐出自己的养廉银,号召乡绅筹集资金在旁边购买一幢居民房,正准备进行改建和扩建时就调离了。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胡林任郁山巡检使,与乡绅支福田、苏肖巖、苏时帆、冉萼楼谈到“丹泉书院”之事,大家建议由胡林负责号召捐款筹集资金对“丹泉书院”进行重修,胡林带头捐出自己的养廉银,号召官史、乡绅、民众捐款,购买了旁边街面上的五间房屋进行重建,重建后的“丹泉书院”是彭水当时最大规模的学校,成为彭水历史上三大书院之一。胡林写有《重修丹泉书院碑记》详细叙述了重建经过。
后有云贵总督劳来光题写的院额:文澜挹秀。
题写楹联:青灯黄卷,结习难忘,到此地暂停使节;
蔬圃墨池,流风未远,愿诸生勉绍前修。
又有川东道锡珮赐题写楹联:
从渝州按部而来,喜闻岩邑弦歌,真不愧祠列三贤,堂开万卷;
是山谷读书所在,守得墨池楷范,又何难诗雄四海,文冠一时。
“丹泉书院”选聘名人执教,秉承黄庭坚遗风,治学严谨,颇有成效。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起的32年间,培养的近200名学子中,京考恩科第一名1人,二甲进士2人,省考中举4人,州考秀才23人,补为廪生16人。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废科举,改建为丹泉小学堂。民国初改为彭水县第二小学校。今为郁山镇中心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