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首页>新闻频道>文化>
§当前位置: 彭水首页>新闻频道>文化

彭水地名故事之黄家坝

发布时间:2020-08-2610:52:57
今天的彭水,哪一个乡镇在全国名气最大?哪一个乡镇因坚持以红色文化挖掘传承,为人们提供了初心学习场所? 哪一个乡镇,因红色文化传承为脱贫攻坚探索走出了自己的发展之路。

悠悠彭水,漫漫历史。

千年风雨,凤凰涅槃。

今天的彭水,哪一个乡镇在全国名气最大?哪一个乡镇因坚持以红色文化挖掘传承,为人们提供了初心学习场所? 哪一个乡镇,因红色文化传承为脱贫攻坚探索走出了自己的发展之路。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红色之乡—黄家坝。

地名来历

黄家坝是摩围山东麓的平坝,溪流纵横,田野平畴,是我县传统的水稻产区。此地曾用名萧家坝。清代中叶,湖广填四川后,黄姓人口繁衍较快,遂改名为黄家坝。

黄家坝历史上是摩围山东麓的重要交通节点和物资集散中心,是连接万足、龚滩、洪渡、江口四个乌江古镇的交通枢纽。现存横贯摩围山的古盐道,连接四个古镇,比较出名的舟子沱卡子,以及朗溪乡的马头山卡子等。黄家坝也是龚滩到江口古镇的中点。

清代嘉庆年间,黄家坝兴场,体现了绿色发展和和谐发展的理念。所修建的使用至今的风雨场基本没有占用良田。场上的住户,无论何人,均只能修建一间门面的房子,体现了和谐发展的理念。

红色历史

1934年5月,红三军在黄家坝短暂驻扎,留下了著名的红军留言条。发生留言条故事的黄学珍百年老宅保存完好。红军驻扎的黄家坝场保存使用至今。“红军精神”流传下来。

1949年,西南战役期间,二野十二军打响了马头山战斗。血战黄家坝地区。十二军军长王近山就是《亮剑》李云龙的原型。十二军发扬“狭路相逢勇者胜” 的亮剑精神,突破摩围天险,剑劈国民党重兵布放的“乌江防线”,加速了重庆解放的进程。战斗中十二军三十六师师长安仲琨在马头山中炮弹牺牲,安葬于黄家坝场后一山岗。

红色发展

“红军精神” “亮剑精神”,新时期在黄家坝得到了传承发扬。红色传承、红色发展,提高了黄家坝的知名度,引起全国媒体的关注。

2016年,黄家坝利用黄学珍百年老宅建设了“重庆红军历史陈列馆”,是全国第一个以省级行政区划地名命名的红军纪念场馆。利用红军驻扎的老场建设了红军街。建设了“安仲琨纪念亭”。11月,数十家中央及市级媒体云集黄家坝,对黄家坝的红色传承密集报道,黄家坝传承留言条精神及红色传承引起全国关注。

2017年8月1日,《重庆日报》专版《摩围山旅游的红色基因》重点推介了重庆红军历史陈列馆、红军街及以马头山战斗打响的黄家坝地区的血战。黄家坝红色传承得到社会更广泛的认同。黄家坝红色旅游步入发展快车道。重庆主城区来黄家坝传承红色基因的团队激增。

2018年7月6日,《重庆日报》刊发文章《黄家镇打造全市唯一红军主题生活小镇》。当年6月29日,黄家镇发起召开“重庆10+4红色故里行暨新时代重庆革命老区旅游发展论坛”。多位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专家高度评价黄家坝的红色发展之路和红色发展模式。

2019年1月1日,重庆首家“新时代红色基因传习所”在黄家坝红军街建成。黄家坝推出了“红军饭”。参观红军馆、红军街,传习所接受初心教育,吃红军饭,一时成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活动中,受到欢迎的活动载体。

2020年,渝东南第一个村史馆在黄家镇白沙河村建成。这是探索红色基因如何更好的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达到文化自信、服务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的再一次探索。探索得到了村民认同,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

从重庆红军历史陈列馆建设开始,红色基因这颗种子在黄家坝生根发芽,照亮了黄家坝的脱贫攻坚。历史将会证明,这颗种子一定会在黄家坝长成参天大树。

任永松


分享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