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首页>新闻频道>文化>
§当前位置: 彭水首页>新闻频道>文化

鞍子苗歌

发布时间:2020-09-1609:34:51
“鞍子苗歌”,是彭水鞍子镇一带的苗族民歌。

“鞍子苗歌”,是彭水鞍子镇一带的苗族民歌。彭水位于武陵山系与大娄山系交汇的褶皱地带,东邻湖南,南连贵州,西接渝中腹地,北挨湖北。这一特殊的“文化媾融区”区位,使“鞍子苗歌”形成了一种既植根于我国西南苗歌特质基因,又涵化整合了土家等民族及巴(渝)、黔、楚(鄂湘)、蜀多地域民歌音调元素的特型歌腔。

鞍子苗歌内容十分丰富,按类别分,有劳动歌(如打闹歌、采茶歌、刺绣歌等)、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歌、儿歌、杂歌;按表现形式分,有独唱、合唱、对唱、一领众唱(打音)、多领众唱、齐唱等;按歌词结构分,有五言、七言句、十字句和长短句;按唱腔分,主要有高腔、平腔、混腔三大类;按曲式分,有号子、小调、连句、盘歌等。

鞍子苗歌既保持了苗歌的固有特质,而在音调结构、旋律、节拍节奏、音域音型、音阶调式等一系列显示色彩上,又融入了相邻民族的民歌元素,形成了音乐色彩混合驳杂的,与异地苗歌有别的特征。这使鞍子苗歌旋律十分独特优美,奠定了它在文化比较学、音乐形态学及民族音乐史研究中具有的不可或缺的取样与存史的标本价值,是弘扬传统民族文化,进行新音乐创作的极好素材,是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在京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彭水鞍子苗歌《娇阿依》作为重庆市代表队的重点节目参演,受到领导、专家和群众的高度赞扬。重庆市整台节目还以(鞍子苗歌)“娇阿依”作为总冠名并获金奖。如今“鞍子苗歌”已成为重庆市民族文化重要品牌之一。

“鞍子苗歌”与彭水文化艺术的发展基本同步,在远古开始萌生,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唐、宋达到鼎盛,元、明至清遭到破坏,新中国建立后得到复苏。改革开放后,社会的深刻变化既给它带来了发展的机遇,而在“时尚”、“西俗”的强劲挤压下,又使它变得空前脆弱甚至濒危,极需强力保护。(任云新、任茂淑、吴庆友三人为市级传承人)

通讯员  冉 林 /图


分享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