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守艺人 | 夫妻坚守20年 传承“粑粑”老手艺
“粑粑”是彭水一道传统美食,用小麦、荞麦、苦荞、大米、玉米精心制作而成,是彭水本土小有名气的特色美食之一,是无数彭水人心心念念的家乡味。说起彭水哪家做的“粑粑”好吃,地道的食客都会推荐位于县城南门洞庹华云夫妇经营的摊点。
中国彭水网(融媒体记者 陈兴盛 文/图)“粑粑”是彭水一道传统美食,用小麦、荞麦、苦荞、大米、玉米精心制作而成,是彭水本土小有名气的特色美食之一,是无数彭水人心心念念的家乡味。说起彭水哪家做的“粑粑”好吃,地道的食客都会推荐位于县城南门洞庹华云夫妇经营的摊点。
每天早上,在浓郁香气的萦绕中,到庹华云摊点来购买“粑粑”的人络绎不绝。47岁的庹华云和妻子经营这家“粑粑”摊点已经20多年,全家人每天起早贪黑,不辞辛劳,只为传承从老一辈那里保留至今的这门手艺。
要说庹华云和“粑粑”的缘分,那还得从移民搬迁说起。2002年,乌江彭水电站开工建设,搬迁进城的庹华云在考虑今后如何就业的时候,想起“粑粑”出锅时不断四溢的浓香,加上彭水人对“粑粑”的喜爱,他决定把老一辈制作“粑粑”的手艺作为今后谋生的出路。于是,庹华云在县城经营起了生产“粑粑”生意。
自从有了自己的“粑粑”生意,庹华云夫妇开始思索怎样把“粑粑”的生意做好。他们坚信,无论“粑粑”的制作技术如何改进,最主的是要保证制作原料要过关,要用真材实料来做好每一个“粑粑”。
庹华云介绍,他制作的“粑粑”包括麦粑、荞粑、苦荞粑、米粑、包谷粑等,所需原材料都经过精心筛选制作而成,用上好的小麦粉、荞麦粉、苦荞粉、大米、玉米,按照特定的比例用清水和制而成。
每天磨面、发酵、蒸粑粑、销售成了他们固定的生活轨迹。夫妻俩每天早上6点出门,下午1点左右回家,开始准备第二天的材料,分门别类地磨面、发酵。庹华云说,因为是传统的老办法发酵,所以现在就要把面和好,让其自然发酵,等到第二天凌晨2点就可以上锅蒸了。
一口大锅,十二屉蒸笼,周而复始,从凌晨2点一直蒸到早上6点。生火、烧水、上蒸笼,等一笼笼热腾腾的麦粑、米粑、荞粑、包谷粑蒸好以后,庹华云夫妇就背着还冒着热气的“粑粑”到市场销售。为了让顾客吃上热气腾腾的“粑粑”,庹华云还做了个火盆架,用碳火将其烤热,烤出锅巴,这样粑粑吃在嘴里会更加香脆。
现在,庹华云制作的“粑粑”不仅在县城销售,县内各乡镇的订单也不少,甚至远销全国各地。庹华云说,原材料都是从农村收回来自己加工,“粑粑”不加任何添加剂和色素,都是传统发酵,因此销售一直很好,每天加工的粮食总量超过200斤。
“这门手艺从老一辈一直传下来,现在又传给了我,不管赚钱多还是少,我都一定会将它传承下去。”庹华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