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首页>新闻频道>时政>
§当前位置: 彭水首页>新闻频道>时政

建扶贫产业 树特色品牌 聚扶贫人才

彭水:以产业扶贫促增收拔穷根

发布时间:2021-03-0510:09:45
大山,阻隔了三义乡前行的脚步,无数三义人曾世代守着荒山,过着穷日子。

中国彭水网(融媒体记者 李亚军)大山,阻隔了三义乡前行的脚步,无数三义人曾世代守着荒山,过着穷日子。

如今,公路通、网络畅、产业兴,荒山变宝山。新楼新村、产业基地,在大山深处铺展出一幅乡村振兴新画卷,延续乡村新文明。

“只要我们肯干,基地一年四季都有做的,一年下来,人均收入在1万元左右。”莲花村1组村民王胜权说,自从村里有了主导产业,日子是越过越舒坦了。

近年来,彭水坚持以产业扶贫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立足地区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通过整合帮扶资源,实施产业扶贫,有效提高了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形成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把扶贫产业“建”起来

在郁山镇龙须晶丝苕粉有限公司,工人们忙碌不已,清洗、粉碎、过滤、“浪”苕粉。工人们把冒着热气的粉皮揭下来,晾晒在晾杆上,红苕粉的香气慢慢散发在整个厂房。

龙须晶丝苕粉有限公司董事长葛先萍说:“农户种红薯,我们企业负责收购,实行订单式种植、订单收购,老百姓不存在卖红薯难的问题。”

红薯产业是彭水大力打造的特色产业。目前,郁山镇每年种植红薯面积3万亩以上,年产值约1.2亿元,年均收购鲜薯400万吨,覆盖贫困户500余户,引导贫困户以土地或者扶贫产业贷款入股,实现户均增收和每年保底分红。

据了解,彭水按照“县有主导产业、乡有骨干产业、村有特色产业、户有增收产业、人有一技之长”的发展思路,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6.1亿元,围绕薯烟畜林药特等优势特色产业,建立完善扶贫产业体系。

——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年发展红薯30万亩,带动农户8.7万户,产业链产值约5.6亿元,农业农村部将彭水红薯产业列入“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发展目录,《咱们家乡有特产,红苕生财“薯”你精彩》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种植烤烟6.58万亩,带动农户1813户;发展中药材5.78万亩,带动农户6800户;培育经济林35.6万亩,带动农户9.2万户;畜牧业年产值17亿元,带动农户9.09万户。

——扎实推进“一村一品”建设。实现每个乡镇(街道)、每个村社区有1-2个增收产业的目标,成功创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乡镇4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1个,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20个。

——全面落实产业到户政策。实现在家有劳动能力和有意愿发展产业的贫困户到户产业全覆盖,2019年以来累计规划贫困户到户产业4.5万户,兑现奖补资金4471万元2.9万户。实施脱贫攻坚以来通过资金实物帮扶、技术指导培训等带动贫困户27608户,覆盖99.9%的贫困户。

——推动农业“接二连三”。成功打造国家乡村旅游示范村1个,创建乡村旅游AAA级景区3个,乡村旅游产值达25亿元,获批市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镇1个。


实施农产品“三品”工程

将特色品牌“树”起来

77岁的汉葭街道兴和村4组村民庹大安在收割完自家种的苏麻后感慨:“种苏麻不费力,撒下种子,除除杂草就行。我从3年前的6分地扩大到了4亩地。”

 “苏麻是‘懒人’庄稼,种植不费力,收入还很好,每亩平均收入2000元左右。”据兴和村第一书记崔小彬介绍,兴和村通过引进公司,建立了公司提供技术、种子、肥料、回收等一系列长效机制,当地村民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苏麻也成了该村的一大特色产业。

据介绍,“彭水苏麻”成功通过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审定登记后,又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博览会优质奖、市商标品牌……在品牌引领下,彭水苏麻逐渐“长大”。合作社核心基地从270亩增长到4000余亩,核心参与农户从35户增长到1000多户,同时带动彭水全县种植苏麻2万多亩,涉及20余个乡镇40多个行政村。目前,彭水苏麻、彭水紫苏油远销上海、深圳、北京以及韩国、新加坡等国内国际市场。

品牌化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重要途径,为此,彭水着力实施“三品”工程,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经济价值。

实施品种工程。全面加强与西南大学、重庆农科院、重庆农技推广总站等合作,积极引进培育作物新品种,成功创建“全国甘薯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县”,自主培育的彭薯1号、彭苏2号、彭紫薯1号、彭紫薯3号等9个新品种通过重庆市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全县全面种植推广。

实施品质工程。2020年新申报“两品一标”产品74个,已获批18个,全县有效期内“两品一标”产品累计达67个,特别是彭水苏麻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并在中央电视台《源味中国》栏目播出。

实施品牌工程。全县名牌农产品累计达11个,成功应用“巴味渝珍”区域公共品牌产品4个。“龙须晶丝苕粉”、“苗妹香香”农产品获第20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百业兴食品”生产的香椿酱菜、“黔中道专业合作社”生产的紫苏油等产品获第22届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优质产品。

通过实施农产品“三品”工程,将特色品牌“树”起来,彭水优质农产品不断飞出大山。


创新“产业村长”带贫

把扶贫人才“聚”起来

在三义乡小坝村的重庆彭椒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张春花正和村民一起商量春耕春播事宜。

从事辣椒生产和初加工15年,张春花在朗溪乡、龙塘乡、普子镇、鹿角镇、太原镇等15个乡镇发展辣椒种植基地上万亩,覆盖种植户5000多户,实现每户增收两万多元。

2019年,作为三义乡媳妇的张春花接到了三义乡党委政府的邀请,聘请她为小坝村“产业村长”,请她回乡发展产业,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当年,张春花就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三义乡带动村民种植辣椒和高淀粉红薯1200余亩,“辣椒和红薯苗子都免费提供,并提供技术培训、专用肥,与村民签订保底价格回收。”

在张春花帮助下,小坝村一组贫困户李绍泉2019年种了6亩辣椒,收入4万余元。2020年,尝到甜头的李绍泉种植了10亩辣椒,虽然因为天气原因受灾,但依然收入近4万元。

富民兴村靠产业发展,产业发展要能人带动。

彭水将经营主体负责人、乡土人才等聘请为“产业村长”,在全市率先建立17533“产业村长”制度,让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资金走,开辟“产业村长”扶贫新路径,开启“富民兴村”发展新征程。

积极引导“产业村长”等到村到户开展产业谋划、发展规划、政策宣传、措施落地、技术帮扶和产品销售等,2020年,全县274名“产业村长”协助落实2.2万余户贫困户的到户产业规划并提供生产服务指导;引领带动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推进375个扶贫产业基地建设;会同760名产业指导员开展技术指导服务17969次24337户,近两年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1639人。

同时,聚焦“三有三缺”即针对有劳力、有耕地、有资源和缺资金、缺产业、缺技能的贫困户,实施增收产业项目和指导服务到户到人。对于有能力和意愿发展产业的贫困户,组建县级产业技术指导员、村级产业指导员和到户指导员,积极开展产业技术指导服务;对有意愿但无能力发展产业的贫困户,鼓励其通过土地流转、资金入股、房屋联营、务工就业、产品代销、生产托管服务等方式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贫困群众在扶贫能人的带领下走上增收路。

郁山镇龙须晶丝苕粉有限公司工人正在晾晒红苕粉。



分享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