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闯敢干 唯实争先 | 桑柘:走出乡村产业振兴“特色路”
重庆彭水网(记者 李光泽)初冬时节,在桑柘的大地上,整整齐齐的中药材种植基地镶嵌在山腰间,道路旁的厂房也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劳作,有的采收今年的中药材,有的在为来年的耕作做育苗工作,有的在采摘高山蔬菜……
近年来,桑柘镇聚焦基层党建引领,助力整体智治效能提升,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通过筑牢战斗堡垒、盘活资源要素、发展产业经济,奋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桑柘,着力构建多点支撑、重点突破的乡村全面振兴之路。
激发村民积极性让百姓发展自己的产业
在桑柘镇鹿箐村,种植了三年的中药材大黄迎来了丰收,数十名村民散落在山坡上,在忙着翻挖、收集、整理、装车……大家忙而有序,呈现出一片丰收的热闹场景。
近年来,桑柘镇加大政策宣传,引导村民自主创业,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通过“种植大户+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中药材种植,提高土地利用率,带动当地村民就业增收。
“我们从2020年开始栽种大黄,第一年种了300亩,到现在一共种植了600亩大黄。”大黄基地种植大户丁小芬告诉记者。
鹿箐村海拔高,光照充足,土地集中连片,气候适宜大黄生长。三年前,丁小芬了解到了相关政策,便和其他两家农户合伙一起发展产业,最终结合当地地理条件,加上大黄经济价值高,便选择种植大黄。
种植的大黄是经过多次甄选出来的优良品种,成熟的大黄个头大,药用价值高。自从大黄栽种后,平时都聘请附近村民在基地务工增收。
当地村民杨在珍是长期在基地务工的村民之一,她一边忙着整理手上的大黄一边说:“我就是这附近的村民,平时农闲时节就在基地务工,主要负责栽种、施肥、采收等工作,每天有100元的工资,在家门口务工,赚点零花钱补贴家用还是可以。”
丁小芬算了一笔账,大黄种植三年才能进行采收,虽然周期长,但收益高。今年采收的大黄重量大,采收数量7000至1万斤左右一亩,300多亩毛收入可能有400多万元的产值,除开所有开销,比如人工、管护等成本,纯利润应该有150万元左右。
“第一批种植的大黄都是我们自己探索的,等摸透种植经验后,就准备带动当地的村民和我们一起种植,由我们提供种子、技术。”丁小芬说,大黄成熟后,他们负责采收、回收,通过这样的方式带动当地村民一起增收致富。
土地轮番种植一块土地产出多种效益
早在九月初,茶心村村民邬光琼就已备好了白菜种子,只待烤烟采收后就立即播种。如今白菜已经分批次成熟了,邬光琼便喊上周边的村民采收蔬菜。“昨天已经跟商贩联系好了,明早就来收购。因为采收量大,就趁着现在天气好,先收一部分,怕明早来不及。”
茶心村村民正在采收高山蔬菜。 记者 李光泽 摄影
今年,邬光琼种植了300亩白菜,因为是高山白菜,在烤烟采收后直接在原有的土地上种植,因此不使用肥料,白菜口感很好。“早一点种就早一点得到收益,村里海拔高,冷得早,要抓紧时间。”
“我家的蔬菜是烤烟收过后种的,大棚育苗生长快、品质好、没打过农药,外面的商贩来地里面收购都是6毛钱一斤,一颗白菜最低都有4至5斤,大的7至8斤,总共300亩,一亩地收入4000多元。
一季烤烟加上一季蔬菜,能给邬光琼带来可观的收入。“如果只种一季,收入就要减少一半多。”
除了轮番种植白菜,还会轮种白萝卜、青菜头等不同蔬菜。邬光琼说:“做这个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在烤烟地的基础上,直接种植蔬菜,能节约不少成本,同时也不影响第二年烤烟的种植,相当于多一份收益。但也要控制好种植时间,让蔬菜分批次成熟,这样才能卖出更好的价格。”
高山蔬菜的种植,不仅能让种植户多一份收益,也能带动周围的村民增加一份务工收入。
茶心村党支部书记张继林说:“我们茶心村主要是烤烟和蔬菜两大产业。烤烟烘烤完过后,我们就能轮作高山蔬菜。目前烤烟种植大户60余户2500亩,蔬菜种植大户12户1500亩,通过两大产业我们实现户均增收3万元以上。”
吸引乡贤返乡发展产业带动村民增收
在桑柘镇豆家村的天冬药材育苗基地里,刚翻好的土地犹如绸缎一样平铺在大地上,村民们穿梭其间,忙着整地,有条不紊地进行土地管护,为下一步育苗工作做好准备。
近年来,豆家村通过政策回引,引进优质企业发展乡村产业,坚持把中药材种植作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依托生态资源优势,统筹整合土地、资金、人力、技术等要素,全力推动中药材产业规模化发展。
“现在是育苗的季节,我们组织开展育苗准备工作,这样能保证育出来的苗子健康,有助于后续移栽的存活率。”豆家村党支部书记豆远志说豆家村通过政策回引,引进公司采取“村集体+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种植中药材1500余亩,主要涉及的品种有天冬、百部和前胡,基本上实现农户全覆盖,预计户均增收6000余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在250万余元,下一步将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和品种,面积预计在1万亩以上。
中药材种植不仅让当地群众以流转的方式盘活了大量的闲置土地,同时还能在基地务工增收。“村里面种植中药材,我来参与务工,一天有100块钱,同时我也签订了务工合同,每个月也有基本工资保证。”豆家村村民王平说。
优质的企业回来,不仅带动药材种植,还带动了产业发展。“企业在村里投资建设了药材加工厂,预计明年就可以完工,这样村里就增加了务工的机会,带动村民发展。”豆远志告诉记者村里的下一步打算。
桑柘镇党委书记孙林表示,桑柘镇致力于产业迭代升级巩固发展烤烟1.8万亩,实现增收7000万元,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白茶、高山蔬菜等,实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增收。下一步,将以产业发展为重点,在产业转型布局上发力,推行“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